《探究〈祝福〉中祥林嫂之死的真正元凶》

《祝福》中祥林嫂的死是谁杀的?

年终将近,鲁镇的天空中始终弥散着爆竹的火药味,从空气里还可嗅到一种幽微的火药香。此时的鲁镇,沉浸在一片祝福的喜庆氛围之中。然而,就在这样一个热闹非凡的时刻,被人们视为“谬种”的祥林嫂却悄无声息地死去了。她的死,如一片落叶从枝头悄然飘落,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关注,除了“我”这个对弱者有着恻隐之心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那么,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生存的权利,又是谁将祥林嫂逼上了绝路?

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溯到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走进祥林嫂短暂而悲惨的一生,去探寻隐藏在悲剧背后的元凶。

祥林嫂是卫家山人,二十六七岁,死了当家人。在一个春天,她被婆婆强行卖给山里的贺老六做老婆。在贺家坳,祥林嫂过了短暂的舒心日子,不久便生下一个白胖小子。然而,好景不长,丈夫因伤寒病死去了,儿子又被狼叼走。为了逃避被卖掉的命运,祥林嫂只能再次来到鲁镇做工。

在鲁四老爷家,祥林嫂是一个勤快能干的人。她“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祥林嫂就是这样一个连“一碟盐煮笋”或“茴香豆”也舍不得买,为了生存“力气是不惜的”的下层劳动妇女。然而,即便如此,她也没有逃脱被“祝福”吞噬的命运。

在鲁镇人眼中,祥林嫂是一个不洁之人。她先后嫁给两个男人,违背了封建礼教中“一女不嫁二夫”的婚嫁制度。因此,她虽然第二次婚姻是出于无奈,但还是被视为伤风败俗的典型。在鲁四老爷家,她不仅失去了做人的权利,连劳动力都丧失了。她被迫改去先前的称呼,以表明她“败坏风俗”的“罪状”。而鲁镇上的人们,更是将她视为“谬种”,对她采取了冷漠、歧视的态度。当祥林嫂讲述阿毛的故事时,鲁镇的人们起初“还特意寻来听她这段悲惨的故事。但后来听得多了,也便腻了,不但不再笑,而且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要唾她一口”。人们的这种态度,使祥林嫂感到极大的痛苦和绝望。她开始害怕被人们抛弃,害怕死后被两个丈夫争抢而分尸。于是,她拿出历年积存的工钱,去土地庙捐了一条门槛,以此作为自己“赎罪”的替身。然而,她的做法并没有得到鲁镇人们的宽恕和谅解。在新年的“祝福”声中,她依然被剥夺了参与祭祀活动的权利。这无疑是对祥林嫂精神上的最后一次打击。

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压迫下,祥林嫂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她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失去了生存的希望。最后,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她倒在了鲁镇郊外的一条小巷里,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那么,究竟是谁杀死了祥林嫂呢?

鲁四老爷无疑是凶手之一。他是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他视祥林嫂为“谬种”,对她进行了无情的迫害和摧残。他不仅剥夺了祥林嫂参与祭祀活动的权利,还扣发了她的工钱。他的冷酷无情和残忍霸道,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进程。

鲁镇的人们也是凶手之一。他们愚昧无知、冷漠无情,对祥林嫂采取了歧视和排斥的态度。他们不仅不给予祥林嫂同情和帮助,反而将她视为“不祥之物”,对她进行了无情的打击和侮辱。他们的冷漠和歧视,使祥林嫂陷入了绝望的境地,最终走上了绝路。

此外,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也是杀戮祥林嫂的元凶之一。它们像一把无形的枷锁,束缚着祥林嫂的思想和行为。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祥林嫂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和权利;在封建迷信的压迫下,祥林嫂陷入了极度的恐惧和绝望之中。这些思想和文化上的枷锁,使祥林嫂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

综上所述,祥林嫂的死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鲁四老爷的冷酷无情、鲁镇人们的冷漠歧视、封建礼教的束缚以及封建迷信的压迫,共同构成了杀戮祥林嫂的凶手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每一个人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态度,将祥林嫂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祥林嫂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下层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和无情压迫。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像祥林嫂这样的弱势群体注定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他们只能在绝望和痛苦中挣扎,最终走向死亡。

然而,祥林嫂的悲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要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给予他们同情和帮助;要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束缚和压迫,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让每一个人都能享有平等、自由、尊严和幸福的生活。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