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看不清又充满希望的古诗(向往未来的励志古诗)

北宋嘉佑元年春天的一个黄昏,

河南渑池。

三位路人叩开了一家寺院的大门,

他们欲借宿一宿,

寺中的老和尚奉闲接待了他们。

经过攀谈,

奉闲和尚得知他们来自四川眉山,

要到京城参加礼部会试。

三人中的两位年轻人,

言谈举止温文尔雅、知识渊博,

身上充满了朝气与活力,

言到欢处,奉闲和尚请他们题诗,

两人研墨挥毫,题诗于僧舍的墙壁。

这两位年轻人,就是苏轼苏辙兄弟。

嘉佑五年三月,

北宋都城东京,

吏部根据考绩迁调官职,

任命苏辙为河南渑池县主簿,

天章阁侍制杨畋又举苏辙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于是苏辙没有到任主簿一职,

而是与兄苏轼留于东京读书,

备战制科考试。

嘉佑六年,

苏轼在制科考试即“三年京察”中入第第三,

签书凤翔府判官。

苏辙送别家兄于郑州后返京,

回想起兄弟二人从小一起玩耍读书、游历京城、科举应试,

而今却各自为官,分隔两地,

兄苏轼远仕他乡,孤身一人,未来难预,

不禁感慨万千,成诗一首寄于苏轼。

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在诗中,

苏辙回忆了兄弟二人与家父共赴京城夜宿僧舍的事,

并表达了自己对家兄的牵挂:

你一个人远游他乡,

没有我们兄弟二人的相携唱和,

应该会少了很多欢乐吧?

前路漫漫,“长途雪泥”,

家兄一定要保重呀!

苏轼收到弟弟的来信,

恰巧经过河南渑池。

他特意寻访当年借宿的寺院,

然而五年过去,物是人非,

当时热情接待他们的奉闲和尚已圆寂升天,

只留骨灰安放于舍利塔中,

两人所题之诗也因墙壁的破损而不见了踪影。

回旅舍后,他写下了给苏辙的回信。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跟苏辙的诗一样,

这首和诗也有对往事的回忆。

苏轼先告知弟弟渑池寺庙发生的事,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世事变化,沧海桑田!

而后他用询问的语气引起回忆,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意思是说,那年我们进京赶考,

半路上我骑的马病死了,

换了一头跛脚驴子骑着,

因山高路遥,驴子累的直叫,

你还记得吗?

从苏轼的回忆中,

我们可以窥见苏轼面对困境时的积极与乐观。

唐代的李颀在《送魏万之京》中写道: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意思是说游子听到鸿雁啼叫便会心生愁意。

而今苏轼独自一人远游他乡,

本身应被悲伤的情绪所笼罩,

然而他却主动怀旧,

主动回忆过去游历的坎坷。

细读“路长人困蹇驴嘶”这句话,

这不是伤感,更不是抱怨,

而更多透露的是其面对困境时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话中包含的意思是,

当时我们虽然劳累,不也过去了?

而且我们现在也有所成就了,

人生苦点累点怕什么!

如果说,主动回忆过往坎坷,

体现的是苏轼面对困境时的乐观,

那么诗中对人生的探讨,

则更展现了他达观与明豁的人生态度。

苏辙来信中提到“长途雪泥”,

苏轼回复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人生是什么?

人生如“雪泥鸿爪”,漂泊不定。

今天我们还在这里,

明天当我们离开后,

这里已经没有了我们的痕迹,

但是我们哪管留没留下痕迹呢,

为了生活,还要继续赶路,

还要走向一个又一个不知的未来,

再多的“雪泥”也阻挡不了我们的行程。

苏轼的一生也是正是这样做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体现的朴素辩证法在苏轼身上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他早年得意,名动京师,

后经历乌台诗案,险遭杀身之祸,

落得被贬黄州的结果;

之后东山再起,升翰林学士制诰,

不料年过六旬,流放海南儋州,

儋州乃蛮荒之地,湿瘴弥漫,毒虫横生,

但他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

自言“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他兴办学堂,开化乡民,

为儋州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最后,苏轼又复职还朝。

去世多年后,

宋高宗朝追赠苏轼为太师,

谥号“文忠”,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

苏轼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不屈的人生态度,

那就是再多坎坷,

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让我们用一首词,

再次体味东坡居士的乐观与豁达。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