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的情景描写句子(描写忙碌的情景的一段话)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渐渐形成了属于我国特有的农耕文明,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男耕女织是古代社会生活的常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古代的农忙时节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的今天,自然很少有人去愁粮食的问题,但在古代,收割粮食就是与时间赛跑,而且忙碌之后带给百姓的并不一定是丰衣足食,沉重的赋税会给他们增加更重的负担,所以对于普通的农民来说,每一颗、每一粒粮食都是十分珍贵的。

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至今放在启蒙唐诗里,这教育着人们要从小树立珍惜粮食的观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吃得每一顿饭都离不开农民们的辛苦付出,尤其是在科技还不发达的古代,每一粒米都是农民们用汗水浇灌出来的、每一颗稻穗都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不借助任何机器,可想而知有多辛苦。白居易早年的时候就曾亲眼目睹过农民收割麦子时候的场景,对此,这个伟大的诗人也忍不住发出感慨,抒发百姓们的不易与辛苦,甚至对自己不劳动而丰衣足食产生了深深的愧疚感!

宪宗元和年间,白居易担任了陕西盩厔县尉,一次出游,看见了县城百姓农忙的场景,不禁为农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感到深深地同情,遂写了一首《观刈麦》的古诗,表达了对所见之事的切身感受,表现的是一个有良知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其中所隐含的道理也十分值得人们去思考!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农民终年是没有什么闲暇时光的,到了五月的时候人就更加忙碌了;因为夜晚吹来的南风,让田里的小麦渐渐地变黄了。这个时候啊,妇女们就会用筐挑着食物,让孩子们拿着盛满汤水的水壶,一起相携着到田里去给正在南山冈劳作的男人们送饭食。

脚被地面的热气蒸着,背对着火辣辣的太阳,精疲力尽的不知道炎热,还盼望着夏天可以再长一些。诗人身边有一个抱着孩子在一旁的穷苦妇人,左臂挂着一个破筐,右手拿着捡来的麦穗,听她在跟别人说话,说得是她贫苦的家境,听着的人不知不觉间就替她感到悲伤。原来是因为要缴纳赋税,家里把田都给卖光了,只能靠捡些麦穗来填饱肚子。

诗人听此言论后,有感而发,想着自己有何功德啊,都三十多岁的人了竟不曾从事过农桑活动,一年的俸禄有三百石粮食,到了年底也还有余粮存下,想到这些就觉得有些惭愧,所以整日整夜都念念不忘他看到的场景。

从白居易的这首诗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大部分古代农民的生活全貌了,一年不间断的劳作,不管酷暑,不惧严寒。放在今天,在那么炎热的五月里,光是在路上行走就要耗费我们全部的力气与精力了,只盼望着夏天能够快点过去,可是对于古代农民来说,哪怕精疲力尽,哪怕热的没知觉了,也不希望夏天走得太快,甚至盼望着夏天再长久一些,为什么呢?自然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夏天昼长夜短,农民们希望趁着这长久的白日多干点活,只有干的多,收获的才多,这种辛苦劳作,让生在温室里的我们也不禁表示佩服与惭愧啊!

如果说农民们辛苦收割的场景已经足够让人感叹了,那接下来那个抱着孩子捡麦穗的妇人则更令人同情。沉重的赋税让妇人家把田都卖完了,也想要和其他农民一样辛苦劳作,只可惜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能拾麦充饥。可赋税沉重依旧是当时社会的现状,有一个拾麦者,就可能有第二个、第三个拾麦者,谁能说正在割麦的那些农民在今后的不会成为另一个拾麦者呢?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观刈麦》里,白居易又将自己与这些穷苦农民作对比,虽说是自己惭愧于丰厚的俸禄,但其中何尝不是对繁重赋税的批判呢?他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将百姓的诉求上达天听,希望皇帝可以了解这样的现状,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了,但地主阶级的奢侈和农民阶层的贫苦一直贯穿着整个封建社会,又岂是那么容易破解的啊!

白居易的这首诗最难能可贵的是将自己的无"功德"而得"三百石"俸禄与农民日日劳作却仍不得温饱作对比,表达的是对农民的怜悯以及对自己丰衣足食的愧疚,在那个阶级等级分明的社会,这种反思是很深刻很珍贵的,而这种反思,也将整首诗的思想高度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

我们每一餐都来之不易,对比古代,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更是难能可贵,所以,今天的我们更是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不仅仅是节约粮食这种基本的意识,更是对生命,对人生的珍惜与追寻。而我们在享受当下时,也应该时时刻刻记得,所有的美好都离不开先人奠定的基础,所以我们也应该尽自己的努力,为我们的后代打造更好的基础!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