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的幸福感的句子(满满幸福的经典语句推荐)

流萤点点,夏意正浓

儿时的暑假,没有手机、电脑

却有嬉戏的伙伴、玩耍的秋千

记忆里的夏日,你总是笑得最甜

汪曾祺:我的书法底子就是暑假练出来的

我正经练字是在小学五年级暑假。我的祖父不知道为什么一高兴,要亲自教我这个孙子。每天早饭后,讲《论语》一节,要读熟,读后,要写一篇叫做“义”体的短文。“义”是把《论语》的几句话发挥一通,这其实是八股文的初阶,祖父很欣赏我的文笔,说是若在“前清”,进学是不成问题的。另外,还要写大字、小字各一张。下午,就放学了,随我自己玩。

祖父叫我临的大字贴是裴休的《圭峰定慧禅师碑》,是他从藏帖中选出来,裴休写的碑不多见,我也只见过这一种。裴休的字写得安静平和,不像颜字柳字那样筋骨努张。祖父所以选中这部帖,道理也许在此。

小学六年级暑假,我在三姑夫家从韦子廉先生学。韦先生每天讲一篇桐城派古文,让我们写篇大字。韦先生是写魏碑的,曾临北碑各体,他叫我临的是《多宝塔》。

读初中后,父亲建议我写写魏碑,写《张猛龙》。他买来一种稻草做的高二尺,宽尺半,粗而厚的纸,我每天写满一张。

《圭峰碑》《多宝塔》《张猛龙》,这是我的书法的底子。

节选自汪曾祺《写字·画画·做饭

丰陈宝:爸爸为我们安排暑假生活

当时我们兄弟姐妹六人都在家乡的小学里念书。一到放暑假,家里就闹哄哄的。于是,父亲便为我们安排暑假生活。

如果逢到天气阴凉,父亲就组织我们到近郊做“跟踪追击”的游戏。四个人分成两组,每组二人。令二人先从某处出发,越过桑田,跨过田埂,走过小桥,沿着小河一直走去,比如说,走到一棵大樟树处为止。

先走的二人每到十字路口或三岔路口,都要写一张纸条指示前进方向。这小纸条或用石子压在小路上,或想办法挂在桑树丫杈上,或放在农舍的石阶边……二人出发后,七弯八绕,走得早已看不见踪影时,另二人才出发前去“跟踪”。这后出发的二人如果一路仔细、无误,便能追寻到先出发的二人。

记得有一次我和妹妹二人在追踪时,边走边聊天,一不小心错过了三岔路口,直走到前面的十字路口不见有标记,才回过头来寻找。原来三岔路口的小纸条是用一块小石子压在路旁草丛中的,很容易疏忽。找到小纸条,我们这才走上“正路”,顺利到达目的地。

但暑假里大多数日子是大热天,户外赤日炎炎,不宜多逗留。这时父亲常常躺在藤椅上读鲁迅的小说,让我们围在身旁听,更多的时候父亲让我们写作文练笔。

李叔同曾写道:“回忆儿时,家居戏嬉,光景宛如昨。”父亲安排我们度暑假的往事至今记忆犹新。儿童时代的趣事,将永远保留在我的记忆中。

节选自丰陈宝《暑假——父亲丰子恺轶事》

叶圣陶:暑假适合读点课外读物

阅读课外读物可以养成随时读书的习惯,这就要每天阅读,持之以恒,时间少一点儿倒不妨事。有的书读起来并无困难,一个钟头可以阅读1万字,即使要费点儿心思的,一个钟头也可以读5000字。一年里头还有两个不短的假期,暑假和寒假,都是阅读课外读物的好时机,假如每天读3个钟头,两个假期合起来作为8个星期计算,就有168个钟头,至少可以读完8本书,6年又是48本。所以时间并不是不充裕,只要坚持不懈,成绩是很可观的。

课外读物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各种科目的参考书;第二类是关于修养方面的书;第三类是供欣赏的书;第四类是供临时需要的书。因为读书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就各异。读第一类和第四类读物,目的只求理解。只要读过之后,能通体理解书中所说的内容就可以了。阅读第二类和第三类读物,可不能但求理解。读第二类书,目的在于修身养心,是要躬行实践的。读第三类书,目的在于跟着作者的眼光去观察社会,体会人生。所以阅读这两类书,不但要理解书中的内容,还要对作者有充分的认识。在读这两类书的时候,其实等于和作者交朋友,由文字做媒介,求得与作者心心相通。

节选自叶圣陶《怎样阅读课外读物》

冯骥才:“踢罐电报”是暑假最喜欢的游戏

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先在街中央用白粉画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

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可就在他四处去捉住那些藏身的孩子时,冷不防从什么地方会蹿出一人,“啪”地将罐儿叮里当啷踢得老远,又得重新开始……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

歪儿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盼右盼。他母亲40岁才生下有些畸形的他,取名“弯儿”。我们把“弯儿”错听成“歪儿”,也许这“歪儿”更像他的模样。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宁愿坐庄,徒自奔跑,一直累得跌跌撞撞。

最初我们喜欢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会儿斜向左,一会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后来,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

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解救了歪儿,又拉着他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这紧张充满了异常的快乐!

节选自冯骥才《歪儿》

苏童:那时候的夏天最眼馋冰棒

糖果店的冷饮柜已经使用多年,每到夏季它就发出隆隆的欢叫声。一块黑板放在冷饮柜上,上面写着冷饮品种:赤豆棒冰四分、奶油棒冰五分、冰砖一角、汽水(不连瓶)八分。

女店员掀掉一块棉垫子,孩子就伸出脑袋去看棉垫子下面排放得整整齐齐的冷饮,他会看见赤豆棒冰已经寥寥无几,奶油棒冰和冰砖却剩下很多,它们令人艳羡地躲避着炎热,呆在冰冷的雾气里。孩子也能理解这种现象,并不是奶油棒冰和冰砖不受欢迎。主要是它们的价格贵了几分钱。

孩子小心地揭开棒冰纸的一角,看棒冰的赤豆是否很多。孩子嘴里吮着一根棒冰,手里拿着一个饭盒,在炎热的午后的街道上拼命奔跑,饭盒里的棒冰在朗朗地撞击着,毒辣的阳光威胁着棒冰脆弱的生命,所以孩子知道要尽快地跑回家,让家里人能享受到一种完整的冰冷的快乐。

节选自苏童《夏天的一条街道》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