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说两件事:1、文学作品里常有问句,文学就是解决人生疑问的艺术;2、文学作品里常把月亮作为起兴切入点。
把人生的疑问写到诗里边,是文学的常态,比如屈原的《天问》,直直列了一大堆问题,简直要把老天问得哑口无言;建安文学的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无限的人生感喟;唐时比李白早一点的张若虚早就问过月亮,他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宋时的苏东坡也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就是明清的小说里,曹雪芹也借林黛玉之口问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些问,不见得是真的疑问,只是通过疑问带出作者心中的某种情绪,比如感叹,比如悲伤,或者无可奈何;或者是某种价值取向,是及时行乐,还是奋发进取;是入世奋斗,还是出世傲隐……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于是,诗人们常常借月起兴,以上这些问句里或者或少,或直接或间接都跟月亮有关系,或者林黛玉那个有点远,但后面的《菊梦》显然也跟月亮有关,而咏菊、问菊、菊梦本就是一体的,分裂来读对于理解林黛玉终究不完整……人生代代无穷,月亮就在那里挂着,人生如何更迭,月亮只自顾自的阴睛圆缺,怎不让人对着它思绪万千,块垒无限。盛唐的李白当然不会错过月亮,于是他不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也要问明月,要说问明月,谁也没有李白问的率性直接: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这首诗有意思,诗名《把酒问天》,但原诗题下有注,说:“故人贾淳令予问之”,我这次问月亮,并不是我想问,而是我的老朋友贾淳,他让我问的,为什么他不问呢,月亮是个高妙的存在,他或者无法跟月亮平等对话,只有我问才能问出个究竟,李白题下这个标题注解时,心里是无边自赏的。
其实这个句子该这样写:今天停下酒杯问一下,什么时候老天有了月亮呢?但李白不这样写,他倒过来写,劈头就是一问,气势顿出,这样的亘古难题,李白也只是趁着酒意,停下酒杯抽空问一句罢了。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月亮高不可攀地挂在天上,但却能“月亮走,我也走”地跟着人来回走,人走到哪里,月亮就能跟到那里。既高不可攀,又温情追随,像一个若即若离的有情人,我们知道,月亮无论何时,都是这样的既可亲,又神秘,这才是月亮被无数文人借之咏怀的原因。“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李白不止一次把月亮比作镜子,圆月升空可不就是如明镜飞升,月边的云彩在月光的辉照之下,泛着绿光,让月亮如笼罩着一层“绿烟”似的纱幔,而当这层薄薄的的纱幔慢慢撩开,月亮露出如镜的娇面,月亮是如何的光彩照人。
“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每天看着月亮从海上升起,又消逝在西天云间,踪迹总也无处可寻,但却每月轮回一遍,晚出晓没,月月循环,月亮啊,你到底去了哪里?“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传说中,月中白兔一年到头不停地捣药,为了什么呢?那个孤独地在月亮上生活的嫦娥,她连个邻居也没有,她该是有多寂寞啊?其实,在这一句,诗人已经代入自己的寂寞和孤独了,他强调白兔的孤独和嫦娥的孤苦无依,流露的正是自己孤苦无依,寂寞失侣的人生状况。从时间到空间,从神话到现实,李白把自己的情绪放到了诗里。一边问月,一边心里也安慰着自己。
(诗意图)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两句似曾相识,意思上像极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意思相近,但又不一样,有人凭借李白晚生于张若虚,就认为这两句是抄了张若虚的意思,其实,今天的月亮跟古时的月亮是同一个月亮,今天的人却早已不是古时的人,明月长在,人生苦短,这是千古同慨的事,处于同一时代的两个人(李白略晚于张若虚,张是647-730,李是701-762,看年代,两人有共同的生活年代),有同样的感慨,是完全可能的,就如李白诗中说的那样:“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也如张若虚说得一样:“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与张若虚不同的是,李白没有只是感叹,他找到了消解的办法,那就是酒。他开篇写酒,终篇又归结到酒,“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但愿我每次写诗对酒时,月光都能像今天一样,照在酒樽里。这与后来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如出一绪,苏轼怀念兄弟,会由月亮联想到天下众生,李白举酒问月,也希望明月长在,可见,这些具有伟大人格的伟大诗人,他们的胸怀里从来都不只是装着自己,他们的胸怀里总装着美好、永恒、崇高的情怀,这也是李白这样的诗人的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