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凤凰的吉祥诗句及寓意(赞美凤凰的经典诗句)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名句的诞生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1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2。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完全读懂名句

1.三山:在南京市西南长江南岸,山有三峰,故名三山。2.白鹭洲:原在南京市西大江中,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洲已与江岸相连。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翔集,如今凤凰飞走了,只剩下这座空台,长江兀自东流。吴宫中的花草都已埋没在荒幽的小径里,东晋时的一些显贵达人如今也成了累累荒坟。三座山峰依然耸立在青天外,白鹭洲横在长江中,江水被分割成两道水流,太阳总是容易被浮云所遮蔽,使我看不见长安,真令人发愁。

名句的故事

这首诗大约在天宝六年,一次李白游金陵所作的。对于此诗有个出名的故事:据说在此之前,李白曾游黄鹤楼,见到崔颢黄鹤楼诗,于是搁笔赞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及后登凤凰台而题此诗,即欲与崔诗一较高下。这个故事还有些根据,因为李白这首诗确实是模仿崔诗而写成,全诗不论是谋篇布局都很相似。姑且看一看崔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写的虽然是思乡的旧题材,但是前四句熔传说与现实为一炉,不着痕迹,气势浑为一体,又制造出“寂寥”的景象,与后面的思乡之情相互辉映,真是精彩万分,也难怪李白要叹“眼前有景道不得”了。

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市南风台山上,《景定建康志》有记载:“凤凰台……宋元嘉十六年,陵王见三异数集于山,状如孔雀,文彩五色,音声谐和,众鸟附翼而群集,时谓之凤,乃置凤凰里,起台于山,因以为名。”如同黄鹤楼传说本有黄鹤,凤凰台亦有凤凰,就凭着这个相应的主题,才流传这个有趣的故事,后人也才有这二首美诗得以欣赏。

然而崔诗写于开元盛世,李诗却作于安史之乱前,当时玄宗昏庸,小人当政,大唐危机日益显露,太白虽身处江湖,但心悬魏阙,他登台远眺,西望长安,心里所想的不再是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是更重要的国家民族的未来,他的心情更加沉重了。借着这个机会,他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怀抱,诗末的二句,浮云指的就是当道的小人,受蔽之日正是当朝昏聩的皇帝,小人当道,蒙蔽了皇帝,遮蔽了长安,怎能不令人感到愤恨悲愁?

历久弥新说名句

崔颢诗的佳处,就在于诗文前四句一气呵成,于文字虽多有重复,却一点也不感觉到累赘,反而让人发出巧夺天工、无所改易的赞叹。这样的诗句只能由一人写出,黄鹤楼也就这么一座,凤凰台的传说故事又不如黄鹤楼精彩,所以先写先赢,后来的人也只能望诗兴叹了。

但是李白岂是省油的灯?相对于崔诗来说,他的诗虽然没有浑然一气的优势,却道出了沧海桑田的感慨和小人当道的悲哀。而颈联的部分,考虑到当时四周的景物及种种因素,对仗亦称工稳,是可与崔诗相颉颃的。至于对仗工稳,倒有个故事值得一提。

在初唐时,武则天一度称帝。当时有徐敬业等人计划讨伐,骆宾王也在其列,还写了一篇《讨武曌檄》,文章气势磅礴,一针见血,武则天看完气个半死,但也十分佩服他的文采。不久后,徐敬业的军队被武则天击败,他也被部下杀死,骆宾王逃掉了,下落不明。后来有位名叫宋之问的诗人被贬官到会稽,中途游览灵隐寺时,见到此地建筑宏伟,环境清幽,风景秀丽,不禁诗兴大发,低声吟道:“鹫岭郁苕峣,龙宫隐寂寥。”他吟着吟着,却怎么也接不出下句,这时一位老态龙钟的和尚向前亲切地询问:“施主深夜不寐,是不是有什么心事?”于是宋之问道出了他的难处,并把头两句诗告诉了和尚。和尚沉思了一会儿,便说:“何不续‘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听完后,当即拜谢:“老方丈的诗造诣真深,晚辈好佩服!”和尚谦虚几句,便蹒跚而去。

于是宋之问当场吟完了这首《灵隐寺》诗:“鹫岭郁苕峣,龙宫隐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待入天台寺,看余渡石桥。”到了第二天,宋之问还在品味老和尚续的句子,不仅对仗工稳完美,楼对门、沧海日对浙江潮,又接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他遂决定拜那位和尚为师。于是宋之问向僧人询问和尚的下落,僧人却回答他老和尚已经云游四海去了。宋之问进一步问道:“他是什么人呢?”僧人回答:“他便是当年诗歌妙绝一时的骆宾王。”宋之问听后,惋惜地频频点头叹息。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