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戏答诸少年原文翻译赏析)
从军行--唐.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历史就是不断同北方南下游牧民族的战斗融合史。千百年来从未间断过,双方互有胜负,军事上游牧民族更出彩,文化上中原地区则一直保持优势。
有人形容北方草原是个巨大的养蛊场,那里有N多民族和部落,在没有外部势力影响的情况下,内部主要的日常工作就是互相争斗,比乱世佳人还乱。少则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其中就会有一个部落脱颖而出,把周围都打服,然后大手一挥说大家别打了,咱们创业去,去南面的花花世界抢钱,抢人,抢地盘。
于是大家放下隔阂,迅速聚拢在这个部落周围,像风一样,刮到哪抢到哪。所以你看匈奴也并不是全是匈奴,只是以匈奴为核心的部落联合体,突厥也是这样。
这样的集合体打顺了几乎就跟开挂一样,大杀十方,迅速占领大片领地。可以类比成一个处于高速成长期的公司,年终绩效考核总是能够轻易完成,大家的矛盾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他们并没有完善的金融系统和工资体系,收入全靠抢和敲诈,要想获得持续的收入就得持续的抢和敲诈。
所以一旦不顺,完不成公司业绩目标,抢不到钱了,他们便会以最快的速度捡起互相之间的矛盾,以部落为基本单位,开始分裂,直到再次出现一位强者。
汉朝的时候北方的强敌是匈奴,魏晋时期则变成了柔然和鲜卑。这段时期是汉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五胡乱华以来,长江以北的汉族人几乎被屠光了。鲜卑族的北魏灭亡后,一个庞大的草原帝国出现在了中原头上,这便是突厥。
从军行-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突厥是一个超级强大的游牧帝国,强大到什么程度呢,他都不需要出去抢劫,直接吓唬一下,就会有人直接把财富送上门来。隋朝的前身是北齐和北周,史料记载,北周每年进贡突厥锦缎十万匹,北齐也倾府囊以给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突厥不要来打他们。
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的时候,跟突厥打好了招呼,李渊占领的地盘,土地归大唐,土地上的财富归突厥,你看突厥做的是什么买卖,不是一本万利,而是无本万利。所以说渭河之盟的根其实在李渊,跟李世民关系不大。
突厥的衰落和灭亡要归功于两位牛人,一位是隋文帝杨坚,在他的打击下,突厥分裂成了东突厥和西突厥。另一位便是李世民,李世民灭了最强大的东突厥,李世民的儿子灭了西突厥。最难能可贵的是两次战争都是以活捉他们的可汗结束的,这就太牛了。
626年的渭河之盟,以唐王朝的赔款称臣结束,李世民长这么大也没受过这样的屈辱,复仇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了李世民的心里。三年后,他终于等来了机会。
629年,在唐朝大将柴绍灭掉了梁师道后,李世民以突厥曾经给过梁师道支援为借口,挥师北上,打响了消灭东突厥的终极一战。这个战争借口其实相当可笑,梁师道是突厥的头号马仔,小弟被打大哥支援这不是天经地义么。说白了就是理由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揍你。
629年11月,李世民下达对突厥全面作战命令,十几万大军兵分六路,在两国几千公里的边境线上同时出动。这六路大军的统帅皆是唐初赫赫名将,李靖更是凭此一战封神。
按照部署,李靖亲率中军为定襄道行军总管,英国公徐世勣率主力从东路进攻直插敌军复地,霍国公柴绍从西路沿着黄河推进,与李靖、徐世勣遥相呼应,礼部尚书李道宗取道灵州向西北挺截断敌军向西退路,幽州都督卫孝杰率军镇守燕北地区以防止敌军向东溃逃,灵州都督薛万淑从东北出击绕道突厥后方对頡利可汗进行监视。
这个时间点选择得十分不厚道,通常中原部队进击突厥都会选春季,李靖偏偏不按套路出牌,选择了冬季出兵,明显不想叫颉利可汗过个好年。突厥部队连战连败,从漠南退到了漠北,按照惯例,中原王朝的部队打到这里也就是极限,该班师回朝买书买本伺候孩子新学期开学了,李靖的部队偏不,仍然紧追不舍。
颉利可汗意识到,此次战争不同寻常,唐军明显是要逮住蛤蟆攥出尿来,再不服软小命休矣。于是他赶紧派特使入长安,表示愿意称臣赔偿,请求休兵。当年那个差点被李世民砍头的执失思力再次出使长安。
李世民接受了突厥的臣服,派唐俭出使突厥,商讨受降。可是到了李靖和徐世绩这里,有了变化,他俩认为颉利可汗虽败,但是残余势力依然十分强大,投降是假,保存实力东山再起是真。假如让颉利可汗逃过沙漠,得到九姓铁勒的庇护,后患无穷。莫不如趁此机会,把突厥解决透,至于唐俭,牺牲他一个,幸福全大唐,值!(唐俭心里在骂娘)。
唐俭前脚进了突厥大营,后脚苏定方(这哥们也是个战神级别的人物)率200前锋就杀了进来,随后李靖主力大军赶到,突厥方面大败,万余人被歼,十余万人被俘,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至于唐俭,也是个小机灵鬼,趁乱安全逃出来了。
颉利可汗最终只带了几十人,投奔他叔叔苏尼失,然后就进入了李道宗的打击范围。苏尼失一见颉利可汗心里就叫苦,我的妈你的奶,你真是我的亲侄儿,你来也就罢了,怎么屁股后跟着么多人呢。算了,我送你去长安享福吧,倒霉的颉利可汗-曾经这片大陆上最强盛王国的君主,就这么被生擒到了长安。
至此,唐朝出征东突厥的军事行动大获全胜,李世民大喜过望,号令大赦天下,威胁中原王朝几百年的北部边患终于解除。从此,南起阴山,北至大漠的广袤土地,全部落入大唐的掌控之中。
630年三月,是大唐历史上最高光的时刻,四方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和酋长齐聚长安城,在太极殿前为李世民奉上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尊号:天可汗!李世民荣登万王之王。
李世民并没有杀颉利可汗,只是把他押到了太庙,搞了一个类似于公审大会的环节后就把他特赦了,安顿在长安城,好吃好喝好招待。颉利可汗郁郁寡欢,经常跟家人淌眼抹泪,好好的房子也不住,在院子里搭了个帐篷,李世民一看这样也不行啊,干脆给你个虢州刺史当吧,颉利可汗不去;那就封你个右卫大将军行不?还是不干。最后李世民赐了不少田宅给他,你自己玩吧。四年后颉利可汗郁郁而亡,东突厥剧终。
从军行--宋.张玉娘
三十遴骁勇,从军事北荒。
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
书角吹杨柳,金山险马当。
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王。
李世民并没有停止大唐扩张的步伐,公元635年灭吐谷浑(也不算灭,一锅端后又把国家还给他了,主要目的可能是作为唐和吐蕃的缓冲地带)。644年出征高句丽,12年后高句丽臣服。645年出兵灭薛延陀。
唐灭西突厥历程,642年唐王朝开始经略西域,镇抚高昌,攻打龟兹。公元657年,苏定方率军攻灭西突厥,活捉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部。将唐朝的疆域推至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此时唐朝的疆域达到了最大。
后期随着唐王朝实力的衰弱,对草原的控制力减弱,处于角落的九姓铁勒中的回鹘开始做大,唐王朝的领土又一点点地交了出去,最终回鹘和吐蕃,一个南下,一个北上,彻底把唐朝的西域给瓜分了,大唐一点办法都没有。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王维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唐朝的边塞诗也随着这一历程发生变化,初唐、盛唐的边塞诗,充满了意气豪放、雄浑大气和要建功立业的豪迈心情,比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岑参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晚唐的边塞诗全无盛唐时期的豪迈,多是思念故乡和出征之苦,如李益的这首:
从军北征--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当然了,宋朝就更惨了,宋朝有的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等我们有机会讲到宋朝再慢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