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的事例(生于忧患的经典典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我们在课本里应该都有学过,不过这句话并不是只有一种意思,很多人也读出了其中另一层含义,那到底应该怎么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呢”?这句话是出自《孟子·告子下》,是由孟子写的一篇说理散文,因为当中的逻辑性非常强,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反驳的论点,所以让人们也是非常惊叹孟子的智慧。对于这句话的翻译,可能也需要结合全文来看才能得出其中的真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无论是古代的经书还是史书,都强调这一点。可以说这也是一种矛盾,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安乐,却不知安乐只能让我们退化。而忧患,忧劳,虽然令人痛苦,却是砥砺我们坚强品质的磨刀石。所以,《周易》上说“君子自强不息”,人只要活着,就应该学会从忧劳困苦中磨练自己,而不应该沉于安乐。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虞舜出身田野农夫而被任用,傅说出身建筑劳工而被任用,胶鬲做过贩鱼卖盐而被任用,管夷吾坐过牢狱而被任用,孙叔敖来自偏僻的海滨而被任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里赎回而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身上,必先要让他心志苦恼,筋骨劳累,忍饥挨饿,生活贫困,行事不顺坎坷,这样来激励他的斗志和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出错,然后要能改正;辨明疑惑的地方,思考不顺的地方.然后才能奋发;情绪表现在脸上,心思流露在话中,有什么都能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虎视眈眈的邻国和外来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要知道忧患能使人警醒而生存,安逸能使人松懈而灭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