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课文原文(鉴赏阿长与山海经全文和主旨)

关于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包括小说,杂文,散文等。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等等。

关于《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即使现在,山海经中光怪陆离的传说, 神兽依然是我们津津乐道的形象!也难怪让幼年的鲁迅久久不能忘怀!

课文及详细批注

重难点分析

  • 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

  • 作者先写他“憎恶”、“讨厌”阿长,但在结尾处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这是什么写法? 有什么作用?

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是为了突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怀念之情。先写了她名字的来由,讨厌她的絮叨、对“我”的管束严格、繁多的礼节,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反衬后文“我”对她的敬佩和怀念。

作用: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收到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中心意旨

本文通过回忆“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个生活片段,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为线索,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真实地刻画了一个粗野、庸俗、愚昧而又富有爱心、朴实、善良、真诚,而又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寄托了“我”对长妈妈深切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