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边塞诗有哪些呢(边塞诗全文及鉴赏)
盛唐的边塞诗歌是古典诗词当中绝美的风景。虽然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中国向来都是崇尚文治,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尚武精神。但是盛唐的边塞诗歌改变了人们的这一印象。
所以我们能够在王昌龄的诗歌当中,找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情。我们在王昌龄高适还有岑参的笔下,可以找到边塞绝美的风光。他们的边塞诗歌大都充满着热切的报国之情,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尚武精神在中国文化传统或许不占据主流,但一直存在。
即便是到了中晚唐时期,盛唐的国力大大减弱,也没有了那份精气神儿。但是在诗歌当中这种豪情依然长久存在。且看我们今天所分享的这一首唐诗。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这就是唐代诗人李益的《塞下曲》,李益是中唐非常著名的一个诗人,比起高适岑参晚了将近100年。但是在这首诗歌当中,诗人连用了多个典故,几乎每一句诗歌都用的一个典故,表达出了边塞将士们慷慨激昂的报国热忱。
“伏波惟愿裹尸还”,这里就运用到了一个典故,那就是汉朝伏波将军马援,也就是成语马革裹尸的故事主人公原型。马援曾经说过,男儿当战士在边疆,就应该以马革裹尸还葬,诗人在这里用了这个典故,显然表达出了将士们视死如归的报国之情。
“定远何须生入关”,同样是汉代的历史文化典故。说的是东汉班超投笔从戎,被封为定远侯。他在经营西域长达31年,后来因为年老上书皇帝请求活着进入玉门关,意思是希望年老能够回归故乡。
但是李益这里对班超的这种做法并不认同。他认为,建功立业者就应该殚精竭虑以死报效国家,何必一定要在活着的时候回到京城呢?
诗歌当中的慷慨激昂已经显现出来,后面的诗句更是把这种豪情展现出来。“莫遣只轮归海窟”,“只轮”指的是一个车轮,“海窟”本来指的是动物聚集的巢穴,指代敌人的老巢。这句诗歌的意思就是,战场上绝对不能有所保留,必定要倾尽全力,一个敌人也不能放走。
“仍留一箭射天山”,借用的是唐朝初期薛仁贵西征突厥的故事,薛仁贵领兵迎击突厥军队,射了三支箭,把敌军的将领全部杀死,其余的都下马投降,薛仁贵率兵突进大获全胜。所以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要时刻保持住对敌人的优势,绝对不能让他们肆意侵犯大唐领土。
虽然此时已经远离盛唐,但是诗人的心中依然有一个豪气冲天的梦想。他在战场上想到了古代诸多的将领,不管是马援,还是班超,还是薛仁贵,那都代表着在边疆建功立业的热心,报效国家的忠心,视死如归的决心。
这样的诗歌,即便是盛唐的边塞诗人,也未必能写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