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李煜原文及翻译(虞美人的主旨是什么)
虞美人
五代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
把这首词就这么平静的读一遍,再读一遍,你沉浸在这样的哀伤里,你也像是小楼上的那个人,凭栏远眺,触目愁肠断。一个亡国的帝王能怎样呢,他是带着原罪的,就像王国维说的那样,亡国后,李煜就像是释迦牟尼和耶稣基督一样,背负着人类最原始的苦难,这一辈子是洗脱不掉了。但是你想想,中国古代那么多亡国之君,为何你单单对他情有独钟呢,为何你对他却是理解和同情的呢。他有哪些不一样吗?他真有。你想想,为何他的诗句能打动你,是因为他诗句里的情感都很真、都很痴,他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我举个例子,亡国后的某一天,他又一次想起了故国,于是吟唱出了那首著名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他回忆金陵城破的那一日,北宋大军兵临城下,南唐国家就要灭亡了,自己的宫廷里,还在演奏着歌舞,他要出城投降了,他理所当然的垂泪了,但他垂泪对的是谁,对的还是那些曾经陪伴自己奢华生活的宫女嫔娥,这时候你要是说垂泪对祖宗也行呀,垂泪对社稷、对太庙,可后主不这么说,他就是垂泪对宫娥,他都亡国了,还在想着“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他就是这么实在。很有意思,你得把后主两个时期的词作放在一起读,一起来对比,他亡国前有多奢华,亡国后就有多哀伤。
后主的词不仅体现了他自己的真实,更重要的一点是,他能把所有人的共同感情用很大白话一样的诗句描述出来,这就使得读者在他的词作了找到了共情感。比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个失恋或者多愁善感的人怕是会常常脱口而出这一句吧;再比如“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假如你跟你的朋友们出去玩,唱KTV喝酒,繁华过后你回到你的住所,宿醉之后的早上你恐怕也会想到这一句吧;还有“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剪不断,理还乱”等,你会惊觉,他能把一个后代人的思想感情都写出来了。这就是伟大的文学作品,让你在阅读时找到了自己。后主的词作就是这样,想来古人读了他的这些词作会替他悲伤,现在的人也会同情他,后代的人也会爱上他。从这一点来看,你甚至可以说他是不朽的。
这首《虞美人》光看词句也不难理解,甚至说它就是一些简单的大白话,简单的问句,就像是他在小楼远眺时不经意间的脱口而出,用的还都是口语般的文学语言。“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他在小楼远眺的时候又想起了故国,他一定是想的入神了,好似做了个梦一般,等回过神来,他也耻笑自己,故国不堪回首。“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这个第三句,不知道唱哭了多少人,你把它多读几遍,可能也会读着读着就泪沾襟了。我常把它和《诗经·王风》里那篇《黍离》来对比,一个东周的士人,行役到西周故地长安,看到以前的宫殿都成了一片片麦地,心中忧愤,遂吟唱出了千古流传的乱世悲歌,“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后来有些人把这首诗改成了现代古风版:“彼黍离离的你,行迈靡靡的我,黄粱一梦而过,醒时家国已破”,也挺美的。回到《虞美人》吧,不然把文章写散了。之所以引用诗经这一篇,是因为这两首乱世悲歌都能把人读哭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