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古诗的意思翻译(所见古诗的赏析)
•
抒情散文
关于作者
- 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年)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7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诗歌赏析
- 南京师范大学有一个校区被称为“随园校区”,据说校区所在地就是清朝著名文人袁枚的随园旧址。“随园”又叫“隋园”,它的前一任主人名叫隋赫德。隋赫德这个人好像不太有名,但是他做了一件大家都知道的事,就是奉旨查抄了曾经的江宁织造曹府,也正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家。隋园其实是大观园的原型。好景不长,隋赫德查抄曹家后仅仅五年,他也被发配充军了。于是这座园林,在乾隆十三年,被袁枚以三百金购入,改成“随园”。
- 袁枚与随园通常一起出现在文学史上。晚年时,袁枚改号“随园老人”,写作了《随园诗话》《随园食单》等作品,随园几乎成了袁枚的代称。
- 袁枚是清代“性灵派”的代表之一。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社会观念认为性和情是对立的,要灭情以明性。袁枚则不赞同,他觉得情是人的天性,“人欲当处,即是天理。”这种对传统观念的反叛,让他显得别具一格,他还在诗里调侃自己:“孔郑门前不掉头,程朱席上懒勾留。”孔、郑,是汉代经学家孔安国与郑玄的并称,程、朱是宋代理学家程氏兄弟与朱熹的并称,袁枚用这副自嘲的态度表明他对人性、自然的主张,并用一生实践这种主张。今天分享的这首《所见》就是代表之一: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倏忽突然又自然而然,把牧童天真活泼、率真可爱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在诗文的最后,诗人还为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牧童怎样捕蝉,最终捕到没有,之后他又干了什么。使整首诗余味无穷,充满遐想。
- 首句“牧童骑黄牛”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歌声振林樾”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意欲捕鸣蝉”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忽然闭口立”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 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此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袁枚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所以本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 无论是《子不语》还是《随园食单》,生活气息一直是袁枚的标签。他广收女弟子,不吝教授诗文,并出资刊印她们的作品。他娶了四五个妾室,直到63岁才有了第一个儿子。他爱钱爱得坦荡,读书却很刻苦,一生著作等身。他少年时曾是神童,青年时进过翰林院,当官后父亲悄悄去看他,发现百姓都对他交口称赞。他39岁给朝廷递交辞职信主动结束了仕途生涯,六七十岁年年出门旅游,足迹遍布东南山水佳处。直到他82岁,死于一场痢疾。
- 这样的人生,试问我们大家谁不羡慕呢?聪慧、自信、富足、闲适,名和利他都有了,才华和努力他也不落人后,他还活在清代最鼎盛的乾隆盛世,一生不经历战争和丧乱,有爱好有居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样的袁枚,不正是我们理想中的样子吗?
- 其实在诗歌意象中,蝉一般都是悲凉的代名词,因为秋蝉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便命折旦夕,如曹植“寒蝉鸣我侧”,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些诗中的寒蝉都酝酿了离愁别绪的悲凉气氛。诗歌史上的咏蝉“三绝”指的是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骆宾王的“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三首都是咏蝉寄情的名作,历代咏蝉名句颇多,有空的话不妨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