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中有善口技者原文翻译(口技故事及给人启示)
中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都有过旷日积晷的辉煌,书法、绘画、音乐、剪纸、美食等分门别类源远流长,渗透着五千年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说可以留下实物的艺术属于文化珍宝,那么只能由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技艺,便更显得弥足珍贵。
口技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仿声艺术,表演者用口、舌、喉、鼻等脸部器官摹仿出各种声音,技艺精湛者还会使用腹语术。一场成功的口技,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如今在舞台上表演的话剧有些类似,不过口技全凭声音表演,从而使听众想象画面,因此比话剧更有艺术韵味。
口技在清代属于“百戏”之一,我们在课本里曾学习过一篇清代文人林嗣环所写的名为《口技》的文章,相信大家都被表演者那出神入化的功力所震撼,被作者那形神毕肖的笔墨所折服。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表演者一般是不直接露面的,而是隐身于布幔或屏风之后,仅凭声音感染听众。林嗣环介绍的很清楚,表演者的道具很简单: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其余再无可以辅助发声的东西,这表示接下来的声响全部是由其口部发出的。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令妇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夫起溺,妇亦抱儿起溺。床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床声,夫叱大儿声,溺桶中声,一齐奏发,众妙毕备。”
乍读之下,这一段写得是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尤其对表演者强悍的声带表示十足的震惊,一张嘴,而七种声响齐发,这真堪称人体发声机,果然是高手在民间。不过,这七种声响里面为何含有“床声”?有人说,当然是妇人拍打婴儿引致床动,然而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在这之前还有一小段文字,被课本删减掉了。
在“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之后,在“夫呓语”之前,还有这样一段描述:“摇其夫语猥亵事。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
这几句话交代了后文“床声”的来源,是妇人摇动其夫而产生;同时这几句话也构成一段精彩的情节,使口技的表演更加出色。当然,对于语文教材而言,删减是正确的选择,毕竟老师实在不好解释“猥亵”为何事。
虽然删减掉这一部分无伤大雅,但跳出课本之外,小解认为这一段的存在有一定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首先第一点,就是上面说的解释了“床声”的缘由,“妇摇之不止”更说明表演者必须将床声贯穿表演始终。
第二点,口技重在表演性,是市井文化的一种形式,其受众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假如你表演的是高大上的大雅艺术,那恐怕票都卖不出去。所以说,口技表演必须接地气,如果再带点生活情趣就会更受欢迎,被删减的一段就是生活的烟火气的最佳体现。古今是贯通的,当今不少脱口秀表演会选择在其中掺杂一二,往往能引得观众阵阵欢笑。
第三点,虽然在生活中人们极力避讳男女情事,谈之色变,但传统艺术讲究真实,尤其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唐诗只是吹吹风花雪月,宋词开始出现隐晦描写,到了元曲明清小说就变得泛滥了,红楼、西游、水浒等名著中皆有所体现。
还是那句话,课本的删减是正确的选择,但已经脱离少不更事的年纪,我们需要全面了解传统艺术,了解那些被我们忽略了的生活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