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清月近人全诗翻译(情已断缘已尽的诗句)

诗坛有不少模仿之作,仿得好自然是好事,仿得不好则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模仿他人的作品是一件风险不小的事,毕竟苏轼都曾失败过。当年东坡模仿杜牧的名作《清明》,将这首诗改成了一首词,结果写出来他自己都承认失手了,而这首词至今也没什么名气。

不过本期要和大家介绍的这首诗,却是诗坛最惊艳的模仿之一。当年孟浩然在江边写了首经典之作《宿建德江》,36年后杜甫忍不住随手模仿了一首《漫成一首》,最后这首诗也成了一篇名作,而这两首诗后来更是经常被名家巨匠们拿来比较,却千年难分高下。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孟浩然的诗: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写这首诗时孟浩然41岁,此时他仕途失意,便一路游山玩水排解心情,诗中的建德江在浙江的西部。诗的前两句写自己将小船停在了沙洲边,此时正是日暮时分,眼前烟雾弥漫,让他心头涌起阵阵愁意。在这两句中最妙的是“愁新”二字,愁本没有新旧之分,只有程度的区别,诗人这样写既写出了愁之深,又不落俗套,令人眼前一亮。

后两句是历来备受推崇的名句,无边无际的旷野下,远处的天比树还要低;一轮明月挂在江面上,仿佛要和人亲近。这两句短短10个字,一虚一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上特有的风景,可谓神韵无伦。“野旷”和“江清”相对,这是大景的对比;“天低树”和“月近人”相对,这是景与情的融合。诗人本来是伤感的,但一轮明月给了他丝丝慰藉。

纵观孟浩然这首诗,可以用两个词语来形容它的美:淡中有味、浑然天成。36年后,也就是公元766年,同样是一个江边之夜,同样是在舟中,54岁的杜甫写下了这篇《漫成一首》,让我们来比较一下:

《漫成一首》

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拨剌鸣。

写此诗时,杜甫饱经流离失所之苦后寄居于蜀中。首句“江月去人只数尺”模仿的正是孟浩然的“江清月近人”,因为是一首七绝,诗圣加上了数量词,为的是与后一句的“三更”对仗。值得注意的是,杜甫这首诗中写的月亮虽也是近人的,但这却是江中的月影,所以他这一句除了江、月、人还加上了影的意象。次句风灯照着夜空,比起孟浩然的原诗多了一丝暖色,看得出来杜甫此时的心情其实是闲适而又平静的。

后两句则写了一动一静两组景物,也是此诗最为世人所称道之处。沙洲上白鹭静静地睡着,一切都是这么宁静,突然传来“拨剌”的声响,诗人闻声而去,原来是一条鱼儿跳跃于水中。“船尾跳鱼拨剌鸣”这7个字,打破了夜色的平静,也让全诗充满了动感,令人眼前一亮。

仔细对比这两首诗,会发现同样是写江边宁静的夜,两位诗人的心境看似一悲一喜,但却仍有相通之处。“江清月近人”给了孟浩然丝丝安慰,让他体会到大自然的“有情”;而“船尾跳鱼拨剌鸣”则充满动感,让饱经风霜的杜甫感受到了自然的活力。对于这两首诗,南宋文人罗大经的评价是准确的,他表示:“浩然之句浑涵,子美之句精工”。这两首诗大家更喜欢哪一首呢?欢迎讨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