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的诗句豪迈(登高望远人生感悟)
站在高高的山顶,不仅境界开阔,而且令人思绪万千。群山连绵、巍峨耸立,即使烦恼无限,也会瞬间变得心情放松。拾阶而上,可以遗忘那些不幸的往事;努力攀登,也能排遣心中无尽的忧闷;登高一呼,更能抒发心中的激情。
青山绿水,让人诗兴大发,唐代诗人王湾就曾热情讴歌,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蓝天白云,也令人挥毫泼墨,诗仙李白也曾豪迈地吟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自古以来,庐山就让很多文人墨客心生向往、并前往游览赋诗,下面介绍的是伟人登山望远,这首七律气势雄浑,更充满了豪情壮志。
登庐山
作者: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鶴,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本诗写于1959年7月,当时诗人在庐山开会,并顺便饱览了这里的秀美风光。作者纵目远眺,水色山颜尽收眼底,于是即兴赋诗,后来于1963年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主席诗词选中。
庐山又叫匡山、匡庐,在江西北部,滨临鄱阳湖和长江,乃著名的休养、游览胜地。这首诗描绘了庐山葱茏挺拔的姿态,以及登高望远所见的宏阔气象,抒发了强烈的革命感情。
开篇就展现出庐山突兀凌空的雄姿、以及登山者豪迈振奋的神情,“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凌空挺拔,屹立于长江岸边;山径蜿蜒,却一路青翠,诗人驱车盘旋登临,却显得兴致勃勃。
飞峙,指拔地耸立,具有一种灵动之感,更彰显出登山者豪迈的精神;跃上,也显示出作者兴致勃勃的神态。四百旋,夸张地描绘出山势的险峻。庐山登山公路全长三十五公里,要转几百道弯。
汽车盘旋而上,路上的风景也不断变换,终于快到山顶,一行人又继续步行攀登。“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颔联承接首联,诗人登高望远,抒写心中感受。冷峻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暖风吹来了雨点、洒向江面。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可是国内各方面都非常落后,而且还有很多敌对势力伺机蠢蠢欲动,正可谓内外交困。但是诗人冷眼旁观,心知肚明,更以“热风吹雨”,讴歌人民群众生产建设的积极性。
诗人联想丰富,思绪飞扬,颈联描写更加精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白云漂浮在大河之上,黄鹤当空高翔;波涛滚滚向东,腾起袅袅烟雾。长江支流众多,尤其是湖北和江西一带不仅湖泊众多,而且风景名胜也非常秀美。诗人远观近望,笔端也显得充满激情。
“九派、黄鶴”,表达了此地江河密布、高楼林立;“三吴、白烟”,也体现了波涛滚滚、热气腾腾的场景,更象征着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诗人陶醉于眼前的美景,更欣喜地说,“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昔日的彭泽县令陶潜,已不知道去了哪里;如今的桃花源,是否可以耕田劳动?
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中,营造了一个乌托邦的世界,虽然看似悠闲快乐,其实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才能真正享受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纵览伟人的这首七律,意境深远、炼字精准,尾联更富有深意。作者在开篇就展现出庐山气势雄伟的蜿蜒连绵,“飞峙、跃上”采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极有生气。颔联中“冷雨、热风”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诗人虽然处境艰难、却意气风发的精神。
诗人想象奇特,造语精妙,“云横九派、浪下三吴”,就彰显出虚实相生的动感,也描摹出一幅立体图画。最后两句更充满了豪情壮志,诗人委婉地启示后人,只有依靠自己的双手,坚持不懈地辛勤劳动,才能创造美好幸福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