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寇志简介及主要内容(清代俞万春所著小说)

之前,笔者与大家品读了《荡寇志》(《水浒传》续书,清代俞万春著)第一百四十回,陈希真指引陈丽卿、祝永清二人悟道,宋徽宗向张叔夜问询治国安邦良策,从此永享太平。今天我们品读《荡寇志》最后一回,也就是结子“牛渚山群魔归石碣,飞云峰天女显灵踪”,看看最终结果如何。

情节简介:梁山被平定后,江南平南府城北牛渚山不平谷内出现了怪事,原来自梁山好汉出现伤亡后,此地就起了一团黑气,后来黑气逐渐变大,竟然冒出山谷,到钓矶对面市镇繁昌镇作乱,造成很多伤亡,有人看到黑气中出现一条大蛇。起初太守把雄黄铺在谷口,黑气就暂时不出来了。过了三年,黑气又突然冒出,繁昌镇内又造成了伤亡,有人在黑气内看到出现一只猛虎。当地官员命人用大炮轰击黑气,并未管用,但黑气中现出红光,出现了一个老妇人,问人要不要收,无人敢回应。为了防止再受损伤,于是当地镇上的人都搬走了。又过了五六十年,有一天碰巧一个牧童经过,老妇人又问要不要收,牧童回答要收,于是天降雷霆,将黑气镇压,当地人到牛渚山内看时,只见一个石碣已经将黑气镇压住,上面写着永镇妖精。当时的太守是任道亨,将此事上奏,后来又是一夕大雷雨,将谷口封闭,石碣从此永藏。后来任道亨出使岭南,在飞云峰碰巧在一个道婆家中休息,原来那道婆正是陈丽卿,陈丽卿赏了任道亨灵霄九转琼浆一杯,又告知其五百年后会让俞仲华写《荡寇志》彰显她的事迹,最后现出了仙容,从此飞升而去,再无踪迹。任道亨活到元朝时期,被封为故宋遗民。俞万春认为这就是梁山好汉最终的结局,全书就此完结。

(《荡寇志》结子插图上)

都头曰:此回是《荡寇志》的最终回,也可以算是半个番外篇。《荡寇志》一书的主要内容就是雷将、散仙剿灭梁山的故事,而截止第140回,全部故事可以说已经讲述完毕。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画蛇添足”再加一个结子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荡寇志》此书是金批本《水浒传》的续书,无论是结构还是内容处处刻意追求与前传相照应,因为金批本前有楔子一回,后有正文七十回,因此为了达到对称的目的,《荡寇志》也是正文七十回,最后加个结子来与楔子对称。

二是因为《水浒传》和《荡寇志》都是带有神魔色彩的小说。小说中梁山108条好汉虽然肉身都被官军剿灭了,但是作者认为水浒原著中开篇写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故事,正是表达108人是妖魔之意,因此在消灭其肉身后,还要将其妖魔本体镇压才算斩草除根,因此设计了陈丽卿将黑气镇压的情节来表达这一思想,但其实水浒原著不止一次提到梁山108人是上界星宿,并非凡间妖魔,所以这种设计其实无视了原著的设定。

说到这里,我们还是先来看看本回中涉及的历史典故。

(《荡寇志》结子插图下)

本回中涉及的典故有三个,第一个典故是小说写梁山被平定后,民间便起了四句歌谣,叫做:“天遣魔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又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范金门在句末批道【末句收束。本传四句六不平收到太平,詘然而止,却将前传、本传一齐收拾,笔力之大,章法之奇,无以复加矣。此四句见郎瑛秀七修类稿。其第三句作不平人杀不平者,以致郎疑其重复,因改为不平,原是难平者,索然无色泽矣。今仲华用原本,而但改人字作又字,意较显,词亦较明。夫天彪、希真诸君子而亦目之为不平者,以时言也。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朝廷何不平之有?惟其四郊多垒,生灵涂炭,于是诸公攘臂而起,投袂而呼,冲冠而怒,奋剑而争,而不平之状见矣。昌黎曰: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虽伊周犹与于不平之数,而况其他乎!】《七修类稿》是明朝郎瑛所著的文言笔记小说,由于该书对相关材料旁征博引,为史书所阙,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俞万春在这里写的四句歌谣出自《七修类稿》卷三十一•诗文类“语意相类”条:【《辍耕录》有诗云: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但俞万春略有改动,因为第二句已经出现了两个不平人,第三句再用不平人显得重复,因此俞万春将第三句的不平人改为不平又,这样看起来能较好地与上句衔接并且看着不那么重复。至于韩昌黎的那句话,出自《送孟东野序》,是韩愈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阳县尉而作的一篇赠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表面上说的是物体因为放置得不平产生振动而发出声响,实质上则是指人遇到不平事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第二个典故是任道亨等到飞云峰陈丽卿家避雨,陈丽卿叫众人进屋,“众人早已哄到草厅上,道婆随后进来。”范金门批道【盖不待道婆之请也。势焰人蚁视方外,往往如此。少陵云:自到青城山,不唾青城地。如此长者有几人哉。】少陵即诗圣杜甫,这里引用的两句诗出自其作品《丈人山》,原诗为“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丈人祠西佳气浓,缘云拟住最高峰。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范金门在这里当是误记了原诗第一句,杜甫曾经到过丈人山,并在诗中自喻为“青城客”,足见其虽然是外地人,但初到丈人山,仍抱有无限热爱和敬畏之情。小说中任道亨的手下因为见陈丽卿是个道婆,因此未等对方邀请便进屋,十分无理,范金门因此感叹世上趋炎附势的小人多,而像杜甫那样的敦厚长者真的很少。

第三个典故是陈丽卿在任道亨等面前现出了真身,“众人大惊,只见那空地上现出一员女将,依然玉貌花容,头戴闪云金凤翅冠,身披猩红连环锁子黄金甲,骑着那匹枣骡火炭飞电马。”范金门批道【或疑马何亦仙,岂知旌阳拔宅,鸡犬俱上升也。】此处所说的旌阳,即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许旌阳(另外三位天师分别是张道陵、邱弘济、葛洪)。许旌阳本名许逊,魏晋时人,从小就好善积德,非常好道。因他曾任旌阳县令,并政绩斐然,因此被人们尊称为“许旌阳”。后弃官东归故里,在新建县西山修身炼丹,据说其曾擒住过蛟龙,除了一方大害。据《太平广记》卷十四引《十二真君传·许真君》记载:“真君以东晋孝武帝太康二年八月一日,于洪州西山,举家四十二口,拔宅上升而去。”也就是说许逊活到136岁时,在西山得道成仙,当时全家42口人一齐升天,连房屋和鸡犬也一起飞去,相传“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就出于此。范金门指出有人怀疑陈丽卿成仙,为什么连骑的马也成仙了,他因此举许旌阳的故事为例,认为道行高的人除了自己得到,自己亲近的人或物也一并能够得道。

说完典故,最后我们再说说本回中的两个情节。我们知道,《荡寇志》这本小说是架空历史的,作者为了表达“尊王灭寇”的思想,将北宋朝廷写成了明君贤臣的朝代,在剿灭梁山后,甚至违背历史常识写北宋“亿万年太平无疆”,但真实历史大家都很清楚,历史上宋江起义失败没几年,就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荡寇志》中作者虽竭力避开描写这一真实事件,但还是没能完全避免,留下了一些痕迹,因此显得全书有些“自相矛盾”,如第111回写张鸣珂和张叔夜结局时,就明确说了【至靖康改元,金人南下,叔夜奉钦宗手札,率众三万人勤王,鸣珂为参谋。与金人连战四日,斩其金环贵将二人,大获全胜,其计谋半出鸣珂,帝大加褒宠。奈诸道援兵不至,以致城陷,二帝北狩。鸣珂从叔夜赴金军,叔夜一路不食粟,惟饮汤以待死。及到白沟河,正是金人地界,鸣珂矍然起道:“过界门矣!”叔夜便仰天大呼,绝吭而死,鸣坷亦拔刀自刎。】而在结子中,小说中又先后写道:“不觉又是五六十年,已到了理宗皇帝淳祐年间,……”“那任道亨果活到一百八十一岁,直到元顺帝至正末年还有其人,仁宗曾封他为故宋遗民,人咸以为忠孝之报云。”在这里作者不仅将南宋的宋理宗提了出来,更是将灭亡金国和南宋的元朝都写出来了,可见作者的内心还是没有完全架空历史,因此所谓的“北宋亿万年太平无疆”自然就显得子虚乌有了,其实更大可能是俞万春为了讨好当时的清廷,借夸北宋来变相拍清朝的马屁而已。

再说说结子中黑气中现出蛇虎,并最终被陈丽卿收伏的情节。范金门在结子回末评中说道:【耐庵楔子有蛇虎并不伤人一语,而圣叹以为一百八人总赞,此大误也。十字坡之肉,清风岭之醒酒汤,沧州之小衙内,独非人也乎哉!绎耐庵本意,为君言仁,为臣言忠。对太尉而告以蛇虎不伤人,盖以为太尉苟能佐圣明以郅治,则虽以伤人之蛇虎,亦可消其挚悍,驯其暴烈,而使之无人可伤。蛇虎伤人,太尉之罪也;蛇虎不伤人,太尉之功也。一功一罪,皆在太尉。蛇虎不足贬,蛇虎亦何得与于赞乎!夫既为蛇虎必无不伤人,苟不伤人即不得目之为蛇虎矣,圣叹殆未之思耶。前传楔子出一蛇一虎,本传结子亦出一蛇一虎,又特志其伤人,所以暴其罪而正其辞也,断制谨严。】

范金门的批语表现了金圣叹和俞万春二人对待《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心态的区别,金圣叹在批《水浒传》时有着矛盾的心态,他对梁山好汉是又爱又恨的心态,而俞万春则是必欲除之而后快。在俞万春和范金门看来,梁山众人就是凶恶的蛇虎,是蛇虎就一定会伤人,言外之意也就是梁山108人一定会走上造反对抗朝廷的道路,而不是接受招安,因此必要斩尽杀绝才后快。但俞万春和范金门可能忘了,只要有压迫,反抗就绝不会停止,仅靠武力镇压只能是扬汤止沸,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天下能否太平,决定因素还是看执政者的能力和作为,与其荡寇,不如防寇于未然。

各位,不知不觉中七十回加结子一回的《荡寇志》已经解读完结,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都头的支持和鼓励,希望大家在这次荡寇之旅中有所收获,有所进步,我们后会有期。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