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任何人都无法渡过。面对这条河流,很多人只是随波逐流看其流逝,任由河水在自己面前悄悄流逝,甚至连一朵浪花也不曾溅起,留下的只是面对缓缓的河水,站在河边一声声长叹。
我生活在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我老家祖屋的中堂上,从我记事起就挂着一幅中堂,已经发黄变色,不知传了多少代人,上面是清代郑板桥画的竹子,一枝一叶苍劲有力,两边的对联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堂是哪位先祖挂的,是不是上过私塾的爷爷还是父亲?谁也搞不清,也不知是不是郑板桥的真迹。直到住过几代人的老屋拆迁,这幅中堂才被请下来。父亲常用竹子的性情教育我们,要学习青竹自强不息、顶天立地的精神,要培养澹泊其中、清雅脱俗的性格,要学会坚韧不拔立身做人。我自小就热爱文学喜欢写作,爱看各种各样的书。从会识字阅读开始,我就泡上了各种书籍。看书开阔了视野,写作尝到了乐趣,也尝到了因痴迷读书被人误解和讥讽、打击的痛苦,也经受了写作带来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但我始终坚持如一,没有改变自己的追求,坚信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改变人生的命运。
在老家的河滩上、九鼎茂陵山的山坡上、高高的提水站上、空旷的原野上,常常我手持一本书,仰望着湛蓝的天空,坐看云卷云舒,日出日暮,想向天空的奥妙和神奇。在生活中欣赏花开花落、游鱼戏水、小鸟鸣叫,我总是希望探个究竟。一段故事,一个成语,一个文物,一个事件,我总想探求事情的经过;看一本书、听一场戏,参观一个景点,出席一个活动,我总是要记录一下感想,留下一段文字。读书之美,美在有自己的思维探求更旷阔的世界;写作之乐,乐在抒发自己的感想记录自己的生活。有理想才有自己生活的空间,才会有自己奋斗的方向。时光如梭,人生来去匆匆,我不想做时间的过客。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从古到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历史遗产的展现。读书让我们灵秀,而自然的触发与感悟却在潜移默化之中,净化了我们的灵魂。是山,能给您一片巍峨;是水,能给您一片涛声;是情,能让您情系山水。我们感悟生活,陶醉于自然,只有书籍才能把文化传承,把一代代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有厚厚的东夷文化的血脉传承,7300年的北辛文化,5000多年大汶口文化(岗上文化),一直在这里延续和传承。滕州的山美、水美,宛如一幅辐历史画卷,将其两千余年的美丽史诗展现到大家面前。我崇拜滕州历史上涌现出的名人俊杰,我喜欢听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段段历史故事。一座千年古城,就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力量,一种传承,而传承文化血脉,延续文明之根,激发出优秀传统文化生命的活力,就需要有人去弘扬和传承,才能得以发扬和延续。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应登临。”我在文学创作的同时,我对历史的爱好研究逐渐的加深。特别是退养以后,我对周边的历史古迹、文化遗址、山川河流进行了考察,对保留下来的古籍志书认真研读,对听老人讲过的故事进行梳理。我对古人的才华和聪明所折服,总想用文字把它写下来,传承给当代后人们去欣赏。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脉,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精神,文化是一个地方的风景。没有了地方文化的支撑,这个地方就没有了特色,失去了光彩,只能成为别的地方的附庸。任何一个建筑、一项政绩都有过去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可能废圮,政绩可能不再,光环可能黯淡。只有历史文化,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冲刷、被磨砺得更加鲜亮与多彩。
近几年历史文化的研究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国家稳定和强大的的精神需求。被誉为“善国”的一个千年历史的古城,既然寻求到了历史文化根脉,揭开“世外桃源”的盖头,那我们就要有责任保护传承好,围绕历史的文脉发扬光大下去,将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
地方的历史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要我们去发现、去发掘,去到历史长河之中大浪淘金,找出那些闪光的东西。用自己手中的笔沿着着历史的痕迹,开启我们了解历史的闸门。那些好的、善的、美的,值得我们永久传承的历史文化瑰宝,就要去赞美去弘扬,优秀文化不能在我们的手中丢失,那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对不起今天的时代。只有了解历史,懂得现在,才能继往开来,不断沿着历史的优秀文脉开拓新的征程。
《滕州日报》2019年1月14日刊登 作者:马西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