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情似水,是对一个人的赞美。
能做个温柔大方的人,也是很舒服的一件事。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温柔常常变了味。
尤其是女性,总被要求温柔地对待周围的人:
有意见不能直接说、包容不满的情绪、心胸要宽广......
这时 “温柔” 不再是大方有力,而成了攻击性的压抑。
并且,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关系。
你也许有点惊讶。
这种 “温柔” 不是很随和吗?为什么会破坏关系?
这个破坏机制的形成,往往包含两种形式。
第一种:攻击性的转移。
一个压抑了攻击性的温柔女性,多半比较顺从,不会拒绝别人,也不会攻击别人。
而当带着这份温柔进入到亲密关系时,她们常常会不自觉地营造出一种氛围:
柔弱的我,抵挡不了外界的枪林弹雨,所以你要充当一个刚强的守护神,来保护我。
也因此,她们往往更容易激发伴侣的保护欲。
但这份保护的背后,其实隐含着一种微妙的攻击性转移。
我有一个朋友,性格温和,为人友善。
亲朋好友平时有事找她帮忙,大到借钱,小到去她家借宿,她一般都是来者不拒。
但婚后几年,她的老公却仿佛变了样,变得不近人情,攻击性越来越强,使得客人再也不上门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我的这位朋友,面对着外人的过度索取,表面没有反击。
内心却压抑着愤怒、委屈、不情愿等一系列不舒服的感觉。
“ 温柔 ” 的本性使然,她没有力量当面拒绝,只能选择压抑这种感觉。
而背地里,她又会有意无意地把这份无力与委屈透露给她老公。
当她老公察觉到这份压抑和不舒服的时候,出于保护的本能。
会在无形中承接了这份愤怒,替她作出反击:
送她去单位给她壮壮胆子,替她拒绝借钱的亲戚……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她,也保护了夫妻两人的共同利益。
但遗憾的是,柔弱的她始终无法与老公站在同一战线作出反击。
在这个过程中,她老公一人 承载着双倍的愤怒 ,变得越来越暴戾。
而当对方最后承载不了那么多情绪,把这份暴戾的部分指向她的时候,便成了残忍。
这份残忍,来自于我想说的第二种破坏机制:
攻击性的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是一种诱导他人做出某种特定反应的行为模式。
在攻击性的投射性认同中,越温柔的妻子,往往越容易诱导丈夫在关系中做出持续攻击。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这位朋友。
一开始丈夫偶然把暴戾指向她的时候,她也是一副甘愿受欺负的模样,不做任何反击。
而不反击的背后,其实还隐含着另外一层含义:
我是柔弱的;
我没有能力作出反击;
我是允许你伤害我的。
时间长了,她在对方心中关于 “柔弱、无能、愿意被伤害” 的形象也愈加鲜明。
在往后的日子里,丈夫便开始习惯性地攻击她、伤害她,并且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妥。
反而觉得她是愿意承受这份伤害的。
从最初的偶尔嫌弃,到后来尖酸刻薄的语言暴力。
甚至还伴随偶尔突如其来的情绪失控、一言不合就把家里的东西摔得稀巴烂。
最后,两人都被折腾得筋疲力竭,不得不结束掉这段维持 7 年 的婚姻。
这种攻击性的投射与认同,在亲子关系中也尤为常见。
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混世魔王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对他无底线包容的温柔母亲。
这样的孩子,往往容易以自我为核心,意识不到搞破坏的底线。
也因此,他在其它关系中多半是被排斥、不受待见的。
为了释放内心的挫败与愤怒,他唯有不断退回到母亲的温柔怀抱。
通过一次次变本加厉的攻击,来掩盖自身 “虚弱、无力” 的部分。
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两人都不好过。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攻击性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当遇到一些不如意的生活事件时,常常会令人产生委屈、愤怒、不情愿等内在不舒服的感觉。
这种感觉,往往会令我们产生一种破坏、毁灭的冲动,形成隐蔽的攻击性。
正常、合理地释放这份攻击性,非常必要。
一方面 ,它可以避免因过度自我攻击而引发疾病,形成自我防御;
另一方面 ,它可以向外维护自己的界限、捍卫自己的权益,形成自我保护。
但遗憾的是,古往今来,女性似乎一直被规劝着,要温柔一点,文静一点,当一个贤妻良母。
甚至许多男性,也倾向于寻找温驯、乖巧,听话的女性伴侣,以此来彰显自己的雄性魅力。
从而给女性形成一种 错觉 :越温柔,越受待见。
可事实上,这份温柔,更像是架在女性身上的一道枷锁。
迫使她们卸下身上的武装与防御,使得她们只能在关系依靠他人力量来寻求保护。
一旦在关系中遭到攻击性,她们不仅没有反击能力,反而还会由此招致更大的伤害。
那要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要先抛下这道温柔的枷锁,意识到攻击性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提到释放攻击性,许多人第一反映是吵架、打架等暴力行径。
这其实,正是因为前期存在压制和隐忍,它才会走向这番激烈的形态。
那攻击性的最初形态是什么呢?
说白了,就是你内心不舒服的感觉。
不要怀疑自己的愤怒,也不要因为自己的愤怒而感到羞耻。
而是要学会去注意,去觉察:
你是在委屈自己吗?
是在忍耐吗?
是在压抑愤怒吗?
但凡这些不舒服的感觉被你压抑在内心里,不作表达。
它们日后都会形成隐蔽的攻击性,转移或投射给关系的另一方,去再度伤害你。
与其接受这种隐蔽的二次伤害,不如学着在当下,去释放自己的攻击性,形成 良性循环。
在关系中最难的事情,其实是 尊重自己的感觉 。
学会去表达这种感觉,是关系走向和谐的开始。
有一次,我在朋友阿玲家做客,有一个场景令我印象颇深。
那天早上,她为女儿做了一份营养早餐。
但女儿因为肠胃不舒服,心情不好,向阿玲大吼了一声。
阿玲:“ 我很用心地为你准备早餐,你可以不吃。但你这样子冲我大吼,伤害了我,令我很难过。”
女儿:“ 妈妈,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
当被女儿吼的时候,我相信阿玲的心里是不舒服的。
而当她把这种不舒服表达出来,并得到女儿的回应的时候,这份不舒服也便跟着消散了。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次表达,都能换来对方的体谅。
甚至有的时候,表达完了还会引发新的矛盾或斗争。
也因此,很多人都不敢表达,或不习惯表达。
但我想说,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真正的表达,需要放下对外界的期待。
要知道,我们有表达的权利,别人没有体谅的义务。
我表达的,仅仅是我的感受,我的态度。
因为我想把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从体内释放出来,以此来保护自己。
我表达了,我放松了,我也就解脱了。
至于别人怎么回应,那是他的事。
“ 我表达我的感受 ” 与“ 别人体谅我的感受 ” ,是两个独立的事情。
但至少,通过表达,我们能更加清晰地决定一段关系的走向。
就像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你明明很清晰地表达了对方的做法令你很不爽,但对方却丝毫不顾及,屡教不改。
那么,也许是时候考虑离开这段关系,去给自己找个更加舒心的归宿了。
真正的温柔,是建立在内心强大的基础之上的。
哪怕有人真的可以用温柔来对抗世间万物,那也存在一个重要前提,他的内心是坦然、舒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