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中,每一个字都有褒贬的意义,真的是一字去入公文,九牛拔不出。后世因而称这种以曲笔而寓意褒贬的文字叫做“春秋笔法”。这种笔法对于在中国写历史的人来说,真是太有用了。
大伙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最漫长的就是帝国时代,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发展到后来,文字狱盛行,“清风”的清字可以指涉清朝的清字,“灯光”的光字可以指涉皇帝的出身——和尚。总之,在那时不仅要说话注意,写字就更需小心谨慎,在这样一个毫无言论自由的封建时期,春秋笔法简直就是一根救命稻草。没有这个法宝,我们的历史不知如何写下去,那所谓的正史恐怕都只能是一堆垃圾了。
《春秋》还是一部集经学、史学和文学以及喷血,于一体的经典。《春秋》是经学这毫无异义。
董狐的后人董仲舒就是凭着一部《公羊春秋》而成为当时的大儒,后世的儒学宗师。司马迁就跟董仲舒学过春秋,汉武帝也在董仲舒手下念过春秋。《公羊春秋》比起《左氏春秋》来,说实话又要稍逊那么一点点,所以后世治《左氏春秋》的不仅官做的比董仲舒大,而且声名也比董仲舒高。
汉代治春秋的人太多了,个个都治出了些名堂,不管是资质浅的还是悟性差的,最终都能功成名就。 公孙弘就是一个。
公孙弘这个人小时候是个替富人在海边放猪的娃,是个没什么才干的人,做一个县的狱吏这么不要脑子的官都做不好,还被开除了。后来出使匈奴,因为不会办事又一次被开除了,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由于苦读《春秋》,读到60岁,川国的地方官推荐他去应皇帝的求贤诏,他当时还不敢去,后来终于去了,这一去不得了,皇帝要这些应征的文学儒士写对策,他一写,就被皇帝定为第一名,拜为博士。
后来又出掌京师的地方行政长官左内史,才进京第四年就做到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又过了两年,被提拔做丞相。做丞相不打紧,又封他为平寿候。 历史上丞相封候的先例就是先从他老人家开始的。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人文时代的开端,又是儒家文化的先声,中国思想文化中的儒家传统是如何来的,不知《春秋》是无法知后世的。
《春秋》还是一部那个时代的人性史。到了春秋时期,一个泱泱礼仪之国就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礼成了国之干,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无上法宝。这表明一个人文世纪到来了,人从过去愚昧的巫鬼文化中解脱出来,人性意识出现了。人,作为有生命的主体,在这个时代表现出崭新的面貌。而《春秋》正好如实地记录了这个时期人性的具体表现,及其发生发展变化。所以说,《春秋》是那个时代的人性史。
下一节给大家讲讲《鲁兴春秋》。了解中国经历数千年的历史,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起源,可以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