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毛陈平(三毛的人生故事简介)
1991年1月4日早上7点左右,台北荣民总医院妇科的一名清洁工按惯例在挨间打扫病房,当她进入其中一间病房时,被吓了一大跳——只见马桶上方半悬着一具尸体。
一条咖啡色的丝袜,一头绑在挂输液瓶的铁架钩上,一头套着死者的脖子。
这名死状惨烈的女人,正是知名女作家——三毛,她自尽了。
三毛原名叫陈平,因为小时候喜欢张乐平创作的漫画《三毛流浪记》,给自己取了个别名“三毛”。
上世纪8、90年代,三毛和张爱玲一样,成为万千读者心中的文学“女神”,其作品受到热捧。
就算没读过三毛的人,都知道她传奇的撒哈拉生活,知道她的爱人荷西,她的《橄榄树》……
有对生活绝望的读者表示在看完三毛的作品后,又重燃了活下去的勇气,因为它们充满了温暖和爱。
然而这个给读者“生”的力量的女作家,自己却选择了“归彼大荒”。可见她治愈了别人,却医不好自己。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书中的三毛是多么乐观,多么完美,为何现实中的她却……?
智者先觉,早在三毛还在世时,李敖就写了一篇《三毛式伪善》,毫不客气地揭露其以自身不胜负荷的“悲的爱神”形象来来去去;此外去非洲也是“作秀”,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如她所言,要去“帮助黄沙中的黑人”。
该文的诞生,让一位旅行家拍着大腿叫“好”,因为他早就不爽三毛自我标榜的“旅行家”身份了。旅行家记录的都是自己真实的所见所闻,而三毛作品的真实性却打着大问号。
这名旅行家叫马中欣。三毛自杀离世后,他决定再一次开启他的环球之旅——顺着三毛当年的足迹,沿路采访调查,以解心中之疑。这一去,就是两年。
马中欣
他南穿直布罗陀海峡,经由摩洛哥抵达西属撒哈拉大沙漠,访问了当年三毛和荷西居住地,后又向西到加纳利群岛访问三毛书中提到过的好友等。
最终,他得出结论:真实的三毛自恋、歇斯底里、说谎、怪异。并写了一本证据确凿的《三毛真相》。
这下不得了,这本书的问世,彻底激怒了一票“三毛粉”。但是他们又无奈人家马先生是实地考察,证据材料详实,应该还有部分采访录影(书中提及)。
我们来看看马先生都挖掘到了哪些真相?
首先,三毛与荷西的学历、职业造假。
据三毛自己所言,她1967年赴西班牙马德里文哲学院留学,两年后拿到结业证书。之后又到德国柏林的歌德语文学院补习德文,九个月就拿到了德文教授的资格。
1970年,她到美国,在伊利诺大学法律系图书馆负责英美法学图书的分类工作、后来到加纳利群岛后,又任美国领事馆秘书、公立小学代课教员等。
但是据马中欣对西班牙当地华侨,毕业于马德里大学的周火炼的采访:三毛根本没在马德里大学留学过,她没有文凭;
而九个月拿到德文教授的资格,恐怕连语言天才都没法做到,更何况语言天赋平平的三毛?
至于在伊利诺大学法律系图书馆工作,必须要有与法律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与学历才行,三毛显然没有;再看她自述的在加纳利群岛任美国领事馆秘书和公立小学代课教员呢?
据马中欣采访加纳利岛的小学教师,三毛多年的邻居兼好友甘蒂达夫妇,他们直接说岛上根本就没有美国领事馆,而且三毛也没到小学代过课,她更是从未在岛上的任何地方工作过。
而荷西呢?三毛也是过度美化了。她说荷西是大学毕业,后来成为潜水工程师。但据马中欣到荷西家中采访得知,荷西的家庭属于当地中下层阶级。
荷西本人则从小不学无术,根本没有念过大学,后来当了一名勉强糊口的普通潜水工人,从事船舶修护及潜水打捞等工作,与潜水工程师差了十万八千里。
其次,三毛与荷西的爱情造假。包括二人首次相逢的年龄、六年之约以及二人结婚的原因及婚后生活等。
三毛自述自己遇见荷西的时候,荷西已经18岁了,高中即将毕业。他爱三毛爱得要死,曾说:
“再等我六年,让我四年念大学,二年服兵役,六年以后我们可以结婚了。我一生的愿望就是有一个很小的公寓,里面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太太,然后我去赚钱养活你,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梦想。”
六年后,三毛再次到西班牙,荷西高兴得不得了,为了三毛不怕到沙漠吃苦,两人在撒哈拉结婚,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神仙眷侣生活。
然而据马中欣到实地采访调查,上到荷西父母,下至荷西的大哥大姐及各种朋友,均称荷西初见三毛时,不过14岁的少年而已,年纪这么小,哪里懂什么男女之爱,更别说什么“六年之约”了!
而且荷西高中时期交过多名女友,都是美丽性感的西班牙女郎,任何一个都胜过三毛无数倍。
三毛再回马德里时,荷西刚好当完兵,打算在家呆一个月就回西属撒哈拉工作,三毛当时主动提出要跟荷西一起过去。
至于两人后来的结婚,也是因为三毛当时的西班牙签证到期了,面临被驱逐出境的困扰;再加上他们所在的拉雍是回教社会,没结婚的男女是不能住在一起的。
二人婚后的生活,据周围人所说,三毛对老实的荷西颐指气使,让他干这干那。
后来三毛在1976年遭遇车祸,生理受到严重伤害,下身大出血,只能在床上躺着,她不时把气撒在荷西身上,荷西受不了,干脆远走拉巴马岛去打鱼寻乐,很少回来。
再次,三毛对当地的风俗造假。包括三个全裸女人在沙滩上“海水洗肠”及“沙漠观浴记”等情节。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写自己看到的“沙漠观浴记”,说沙漠中的人长年不洗澡,洗一次身上的“垢”要用石头来刮,刮下来后身上浇上水还会变成黑黑的浆汁;
然后又说自己与荷西在海滩看到三个全裸的女人:一个半躺在沙滩上,另一个将皮管塞进这个女人体内,然后第三个女人将三四罐海水经皮管灌进了第一个女人体内……
这种所谓的像刑法一样的“洗肠”活动,使读者看后心惊胆战。
但是马中欣到拉雍采访当地的撒哈拉威人巴尔迪西时,对方指出以上三毛在文中提及的当地人文习俗并非真实的。
最后,马中欣采访的大多数人,都说三毛整天搞一些神神鬼鬼的事情。
比如在荷西去世后,她经常玩“碟仙”,自称可以将“荷西”叫回来,并与他通话;此外,三毛平时的穿着打扮也很奇怪,再加上披着一头黑长发,面无表情的样子有时会吓到人。
马中欣的这本《三毛真相》出版后,主要有三种声音存在:
第一种是反对者。这些人大多是三毛迷,他们说马中欣是“吃死人血”,为了蹭热度,想出名想疯了;三毛本身已经够可怜了,为什么不愿意放过一个死去的人等等。
第二种是支持者。他们认为文章以“真”为本是基本原则,三毛写散文、写游记,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她的真实生活写照,都被她感人的笔触打动。
若不是马中欣不顾旅途劳顿与危险,执着地追寻真相,把一个真实的三毛呈现给读者,大家还会继续沉醉在三毛用美妙文字编织的虚幻梦境中,丧失了对真理的追求。
第三种是中庸者。这批人的基本态度是:惊讶于三毛的人品原来是这样的,但也并不妨碍他们喜欢她的作品;同时他们也感谢马中欣的实地追寻调查,给了大家一个了解真实三毛的机会。
我不是三毛迷,也不讨厌三毛。应该说是一个旁观者。从我的角度出发,来看马中欣在三毛离世后写作出版《三毛真相》一事,也有一些小小的废话要说。
马中欣和三毛虽然都打着旅行家的称号,但他们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马中欣是实践派,三毛是浪漫派。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三毛并不算十足的旅行家,她应算是一个文学家,作家。马先生没有分清楚的,是“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之间的区别。
文学家往往都是富于想象的,他们在创作时是自带“滤镜”的,会有意无意地过滤掉一些生活中平凡的、无趣的琐事,通过自己的审美意图与主观情感,去虚构一些更适合表现文学主题的东西。
所以要说错,马中欣与三毛都有错:
马选择写书的时间点让人“浮想联翩”——为何偏偏是在三毛去世后?这难道不是在炒作自己吗?
大家喜欢的是三毛的文笔与其写作的吸引人的故事,他们有的甚至不在乎故事的真假。你马中欣干嘛吃饱了没事干,硬要去找什么“真相”,来玷污一个与你无冤无仇的、已经去世的弱女子的身后名?
再说了,作家的人品与作品本就是分离的,你揭露了她的人品,也不会妨碍大家对其作品的喜爱。
而三毛呢,错在不该标榜自己是一个“旅行家”,以写游记的形式虚构大量的情节,这是对广大读者的不负责,也是对旅游地当地人的不负责。
同时还得罪了那些记录自己真实见闻的、真正在照实写游记的旅行家们,其中就包括马中欣。
若游记都是可以虚构的,那大家索性都不用出去旅行了,都跟你三毛一样坐在屋里胡编乱造不就得了?这样下去岂不是要乱套?
三毛编造自己的爱情世界倒是无关紧要,但她还编造当地的人文风俗,甚至随意篡改当地历史,这就有点过分了。这是损人不利己的做法,不值得提倡。马中欣将这些揭露出来,是做了件好事。
总之,斯人已逝。说到底三毛这个人是个悲剧人物,她太敏感,内心的极度分裂和矛盾让她一生的精神世界都不幸福,后来终于“大不孝”地亲手了结了自己的肉身。
我们姑且就感谢她至少留给了世界一些有一定意义的文字和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