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序是什么(关于诗序的发展)

有朋友提问:《滕王阁序》是否属于排律诗?你如何理解序文和律诗?


《滕王阁序》是否属于排律诗?

这是一个概念错误。《滕王阁序》是一篇骈文,是讲究词句修辞,华丽对仗的一篇“赋”。也就是一篇散文,虽然它在文中有很多地方使用了对偶,但是它终究只是文章,并不具备诗歌的特性。

诗歌的特性是平仄起伏,押韵和节奏感。这三大基础特性甚至并不包括对仗,那么因为《滕王阁序》大量使用了对偶,就认为它是诗是个极大的错误。

更何况排律的概念更加狭小,只是诗中的近体格律诗中的一个极小类目。所以骈文和排律相隔天差地远,完全不应该成为疑问。

排律有哪些格律要求?

第一,遵守近体诗的字数规则。首先只能是五言或者七言诗,每句字数限制,唯句数不限。

第二,遵守近体诗的平仄规则。排律中的每一个单独句子都必须是平仄两两相替的律句,不能出现平仄错误。

第三,遵守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即句与句之间遵守“相对”、“相粘”的规则。

第四,遵守近体诗的押韵规则。必须押平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不允许押邻韵,不允许转韵。

第五,遵守近体诗的对仗规则。除了首联一、二句,尾联两句之外,其他各联都必须对仗,不论这首排律多长,就算是一百韵,也必须有九十六联对仗。

排律的规则对于今人来说是比较变态的,哪怕是对于古人都过于严格,所以从古到今,排律写得好的不多,除了诗圣杜甫。

那么,以上五点,《滕王阁序》哪一点能达到呢?

一点都不能达到。它只是一篇多用对偶的骈文,与排律毫无关系。

你如何理解序文和律诗?

《滕王阁序》像《桃花源记》一样,都是序文比诗要出名。有几个人记得《滕王阁序》后面这道正菜?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其实这也不是一首格律诗,因为前两联押的是仄声韵。所以这是一首古体诗,而《滕王阁序》其实是这首古体诗的序文。但是诗序文采飞扬,丽句华章,文学水平虽然一致,但是明显得益于篇幅的广阔和自由,写得更加动人心魄,成为千古绝唱。

以它作序的诗作,倒是给比下去了。

诗序、词序,实际上统称“诗序”。

一般认为,诗序的起源是“毛诗序”。但是毛诗序是后世研究者所加的诠释性文字,并非作者自身撰写,与我们理解的“诗序”有很大关联,但毕竟不是一个东西。作者写的诗序,不会像后人加注一样处于上帝视角,看得更清楚,写得更明白,一般都是对诗作短小不能交代清楚的事情和无法塞下的澎湃感情给一个更广阔的出口。

从出现到喧宾夺主

最早的个人创作诗作前有小序的,是张衡的《四愁诗》,不过同样有人认为是后人添加上去的,这个没有定论。所以诗序最早什么时候出现不能确定,可以确定的是诗序的产生早于汉末,而两晋六朝诗人已经非常喜欢这么做。

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诗序》、《离友诗序》,陶渊明的《形影神诗序》、《与殷晋安别诗序》,谢灵运的《赠宣远诗序》,都是可以确定是诗人本人的创作。

汉魏六朝时期的诗序,已经在内容上、功能上大体全备,为唐代诗人的诗序创作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同时,这种做法也被唐人所接受。

初唐诗人的诗序,受六朝文风影响,喜欢以骈体文来写作。由于文采不亚于诗,甚至有喧宾夺主的倾向。《滕王阁序》就是这种情况,还有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是序文远超诗作名声。

当然也有锦上添花的作品,比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的序文既交代得一清二楚,又丝毫没有掩盖诗作的风采。

散文化,归于平常

随着古文运动的展开,骈文逐渐消亡。到了中唐,诗序就完全散文化,并不再写那么长,确实成为诗作的辅助。

《滕王阁序》虽然称之为序,其实并没有起到辅助诗的作用,这是骈赋发展的一个阶段,随着骈文走向格律诗歌化和散文化,原本铺陈华丽的写作手法被抛弃,这种比正式诗作还华丽的序文就渐渐消失了。

诗序也就回到了正常的路线上。进入宋朝,随着八大家将散文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诗序又重新繁荣起来,但是也绝对不会再回到初唐华丽精彩的文化阶段了。宋代的诗人和词人都写序,但是都是散文化和生活化的作品,就有点像我们的日记一样平常。六朝、初唐那种装腔作势的写作方法就一去不复返了。

其实我们认真读《滕王阁序》,为什么给人感觉像诗?这是文学手法的堆积,赋这种作品最后的辉煌。诚然是千古名篇,但是作为“诗序”是不合格的。

就好像你带着闺蜜去相亲,结果闺蜜和对方结婚了。

虽然他们男才女貌,但是作为闺蜜是有点不合格的。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