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牖绳枢是什么意思(瓮牖绳枢的成语解释及用处)

  对《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一句中的“瓮牖绳枢”的用法有不同的解释,多数人认为:“瓮”、“绳”是“名词作状语”,“牖”、“枢”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其实不然。

  我们先来讨论下一下“名词作状语”的情况。

  许嘉璐主编的《古代汉语》对“名词作状语”是这样解释的:名词用在动词前,经常充当主语,构成主谓关系。但也有一些名词起修饰或限制动词的作用,充当状语,构成偏正关系。纵观这本书中的例句和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例句,我们会发现“名词作状语”中的这些名词都是处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名词作状语”的必备条件。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笔者不再一一举例说明。这听起来有点象废话,“名词作状语”吗,那肯定是动词前面的名词才作状语了。对,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好继续往下讨论。其实,“瓮牖绳枢”中的四个词都是标标准准的名词,凭什么说“瓮”、“绳”是“名词作状语”呢?于是,持此论者又牵强附会地解释“牖”、“枢”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这样就满足了“名词作状语”的条件。于是乎就衍生出来一种怪现象:“瓮”、“绳”是“名词作状语”,“牖”、“枢”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真是“双活双赢”。其实,这是毫无根据的全凭想当然地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幼稚的做法。

  行文到此,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情况。

  这种情况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和许嘉璐主编的《古代汉语》讲得非常详细,我们不妨部分地引用一下。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个名词常常就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例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

“王天下”不是“王和天下”,也不是“王的天下”,而是“统治天下(即当了天下的王)”。

  2、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腹中。(《史记·陈涉起义》)

“所”字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指代某种动作对象。例如“所见”意思是“见到的(东西)”。名词放在“所”字后面也就活用作动词。例句中“罾”本是一种鱼网,这里活用作动词,“所罾”就是“所网着的(或所捕捉的)”。

  3、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能愿动词只修饰动词,例句中“水”受能愿动词“能”的修饰,“水”活用为动词“游水,游泳”。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副词在句中一般只作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例句中“遂”是副词,被它修饰的名词“东”就活用为动词“向东进发”。

  5、名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而履之。(《史记·留侯世家》)。

“履我”、“履之”就是“给我穿鞋”、“给他穿鞋”。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今王鼓乐于此。(《孟子·梁惠王下》)

“于此”是介词结构作补语,名词“鼓乐”活用为动词“击鼓奏乐”。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例如:

项梁涉淮而西。(《史记·黥布列传》)

“西”就是“向西进击”。

  显然,“瓮牖绳枢”属于第1种情况。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是这样解释的:牖,窗。瓮牖,用破瓮砌为窗户。枢,是门扇开关的枢轴。绳枢,用绳子系着门板。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瓮”、“绳”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用破瓮做成……”、“用绳子系着……”;“牖”、“枢”本身就是名词“窗户”、“门轴”的意思,没有活用现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