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保的儿子叫什么名字(三分钟带你了解杨家背景)
杨家将探秘:杨宗保的儿子是杨文广吗?
杨文广在《杨家将演义》的故事中,应该是杨宗保与穆桂英之子;而在正史《宋史》的记载中,杨文广却是杨延昭(即杨六郎)的第三个儿子。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官职为殿直(即有名而不任事的官职)。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
平治二年(公元1065年),选拔宿卫将领,宋英宗认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便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不久又迁升为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杨文广也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派他率领部队在筚篥筑城,控制要道,防御西夏。杨文广先扬言要到喷珠筑城,然后率军迅速赶往筚篥,黄昏时分到达目的地,连夜抢修城寨,构筑好防御工事,作好了战斗准备。第二天天明,西夏骑兵大至,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作好了准备,只能无奈的撤退,杨文广乘机遣将出击,斩获敌人很多。宋英宗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杨文广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
当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时,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与战之间摇摆,有的战争也只是防御。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心报国的传统,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还在为这个奋斗了三代的目标努力。但是此时的宋朝积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风气已成,讳言用兵,杨文广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正史记载中的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被后人广为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了。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道:“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里的父子,就是指父杨业和子杨延昭,这位供备库副使杨君,叫杨琪,其祖父是杨崇勋,杨业是其伯祖。
正是因为北宋在对外战争中处于劣势,使更多的中原百姓呼唤圣君贤相,呼唤忠臣良将,希望大宋王朝能恢复汉唐雄风。宋朝终因军力积弱,最后亡于外敌,所以,遗民们更加追思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这也是杨家将的故事能得以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在故事流传过程中,民间又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
在南宋遗民所著的《烬余录》中,亦将另一位杨家远亲杨嗣的功绩安到杨延昭身上;在杨文广的事迹上,又创造出了一个杨宗保。而在元朝的杂剧中,有关杨家将的剧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等。到了明朝,又有人编撰出《杨家将演义》,以及以《演义》为底本,写出了《北宋志传》,在戏曲中,杨家将的曲目更为兴盛,因为明朝中后期的形势,也是面临外敌入侵,朝廷积弱的局面,杨家将的故事在这个背景下流传得更为深入和广泛。在整个杨家将故事的流传过程中,作为官方,是希望通过宣传杨家将,强调忠孝的思想;而民间流传的,却是一个个的传奇故事,老百姓按自己的理解张冠李戴,实际上反映了他们心中的某种愿望和理想。
其实,历史上的杨家将,即没有杨宗保,也没有穆桂英。但确有佘太君的存在,佘太君,原姓折掘(沙陀族),后来,有人把折读成了佘,折掘氏也就成了佘氏。佘家和杨家同为山西豪强,两家共同抗击契丹,保一方安宁,后来都归顺了后汉。佘太君的弟弟名叫佘御卿(公元958~995年),时任府州刺史。后汉乾祐二年(公元949年),佘赛花(佘太君名)与杨继业成婚。
个人认为,杨家将的故事中之所以演绎出了杨宗保,除了上述的原因外,也是因为杨延昭与杨文广父子间隔时间太长,不免让人产生大胆的遐想。譬如:杨延昭于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卒于任上,斯时五十七岁。而杨文广被提拔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的时间,大约在平治中后,即公元1065-1067年期间,这中间就相差了五十多年,还未算上杨文广提拔前的时间。按照宋朝人当时的平均寿命来计算,中间正好少了一代人。这当然给了说书人以演绎英雄故事的广阔空间。
尽管《杨家将演义》描绘的杨家将的故事与《宋史》记载的杨家将的故事不尽相同,但人们更愿意相信《杨家将演义》中的杨家将世代忠义,保家卫国的传奇故事。因为,故事给人们传达的是爱国主义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