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是什么意思(运筹帷幄意思解释及故事)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发生在博望坡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关羽和张飞。原文如下:
孔明遂聚集众将听令。张飞谓云长曰:“且听令去,看他如何调度。”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
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云长曰:“我等皆出迎敌,未审军师却作何事?”孔明曰:“我只坐守县城。”张飞大笑曰:“我们都去厮杀,你却在家里坐地,好自在!”孔明曰:“剑印在此,违令者斩!”玄德曰:“岂不闻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二弟不可违令。”张飞冷笑而去。云长曰:“我们且看他的计应也不应,那时却来问他未迟。”二人去了。众将皆未知孔明韬略,今虽听令,却都疑惑不定。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夏侯惇率领十万人马进攻新野,刘备与诸葛亮商议对策。诸葛亮担心关羽和张飞不会听从自己的安排,刘备便将自己的佩剑交给诸葛亮以示支持。果然,但诸葛亮进行战前部署之时,关羽和张飞出言讽刺,诸葛亮“剑印在此,违令者斩”予以回击,刘备也出言对诸葛亮的安排表示支持,此后便有了诸葛亮在博望坡的首胜。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刘备口中的“运筹帷幄”, 意为在军中进行策划和指挥。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史记·高祖本纪》中的“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小说中出现的博望坡之战,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但指挥者并非诸葛亮。据《三国志·先主传》载:“(曹操)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此战发生在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而诸葛亮出山是在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因此,这场战斗的指挥者自然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
说完了小说与历史之间的差距,再来谈谈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以后,对诸葛亮非常尊重,此举也招致关羽和张飞的不满,原因正如关羽和张飞在第三十九回所言:“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又未见他真实效验!”因此,当诸葛亮进行战前部署时,关羽和张飞先后出言讥讽。而当博望坡之战取得大胜后,关羽和张飞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该回中关羽和张飞说了这样一句话:“孔明真英杰也!”从此,两人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从未有过半点怀疑。
那么,除了关羽和张飞之外,赵云对诸葛亮这位年轻人又是什么看法呢?从博望坡之战来看,似乎找不到赵云的态度,但书中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众将皆未知孔明韬略,今虽听令,却都疑惑不定。”这里面是否包括赵云呢?小说第七十回中有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赵云对诸葛亮才能的真实态度。
在小说第七十回中,诸葛亮安排老将黄忠与严颜对阵张郃,赵云却表示:“今张郃亲犯葭萌关,军师休为儿戏。若葭萌一失,益州危矣。何故以二老将当此大敌乎?”当诸葛亮表示自己坚信黄忠能取得胜利时,赵云的态度令人玩味:“赵云等各各哂笑而退。”这究竟是不相信黄忠能够获胜,还是怀疑诸葛亮的判断能力呢?
此后,黄忠击败张郃,又在天荡山与曹军将领夏侯尚对阵。黄忠故意诈败三天,引起刘备的担忧。诸葛亮对此这信心满满,认为黄忠此举是黄忠的骄兵之计,并坚信黄忠能再次获胜。此时,赵云的态度也很奇怪:“赵云等不信。”从这几个细节可以看出,与关羽和张飞对诸葛亮能力的深信不疑和心悦诚服相比,赵云的态度模糊不清,似乎并不相信诸葛亮的能力。不过,小说中又没有解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因此,这个疑问也就成了一个难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