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仿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你仿写的基本方法)
俗话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可见,“写作文”和“周树人”都是令广大中学生非常头疼的问题。
之所以怕,是因为觉得难,又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克服这个“难”。今天我要从这“三怕”中的“两怕”出发,将“写作文”和“周树人”结合起来,谈谈作文写不好该怎么办。
要想写好作文,一个最常规的思路就是要读写结合。读是输入,写是输出,输入是为了输出,读是为了写。这个思路属于常识,不但语文老师知道,很多学生也知道,但是在具体实践上却做得远远不够,不能够很好地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反而读是读,写是写,两者割裂开来了,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然平地抠饼,对面拿贼的事儿做起来就难了。
读写结合,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不一定非要正八经儿地给个题目,抓耳挠腮两节课时间,为了完成一次作文而完成一次作文,我主张将写作的训练分散开来,先从微写作开始,微写作又可以从又可以尝试着从仿写训练开始练习。
小学阶段,就经常做类似下面这样的仿句练习,甚至直到初中高中也有类似的考题。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颗星的天空。
但比较遗憾的是很多人只是把这个当成一个题型来训练,而不是把它当成一个写作的基本技能的训练。
写作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不妨找到最经典的文章,仔细琢磨学习并模仿其中的写作技巧,从中汲取营养,不一定只是仿句,还可以仿段,甚至是仿篇,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下面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谈几个可以用来做仿写练习的段落。
【例一】
原文: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仿写点:
1.学习模仿关联词的巧妙使用。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作为主干,来围绕一个主题写一段话,描写一个场景。“不必说……也不必说……”看似是否定,但实际上却是自然而然地把某一些想说的内容带出来。“单是……”轻巧一转,将所描述的对象范围缩小聚焦起来。这样一段话中既有宽泛的描写,又有细节的突出,就真正做到了点面结合。
2.学习模仿句式的整散结合。“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这两个句式整齐一致中又有变化,前者都是偏正短语,后者都是主谓短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几句用两句句式完全一致的主谓短语开头,然后一变而为散句。整段文字整散结合,充分发挥了汉语的整齐与参差之美的特质。
3.学习模仿描写的顺序。这段文字在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上有明确的思考和安排。比如,“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就是典型的观察顺序中的由低到高。整段文字在逻辑顺序上体现出从整体到局部的明显特征。
【例二】
原文: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和他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 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 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万不可答应他。
仿写点:
1.学习调整语句先后顺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比如:“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这句话,如果调换成“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所以长的草里是不去的”,看似意思没有变化,但是表达效果却已经相去甚远。前者慢慢读,能激发兴趣,会有为什么“长的草里是不去”的问号出现,而变成后者之后,这个效果就完全消失了。
2.学习把应该省略的词语省略掉,使得语句更简练。比如:“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读书人)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读书人)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读书人)答应着,(读书人)四面看时,(读书人)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美女)向他一笑,(美女)隐去了。”写作时,要想着如何尽量把括号中应该省略的部分都省略掉,然后语言才能看起来更简洁。
3.学习设置悬念,不要只是会平铺直叙。比如:“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如果这个故事末尾的补充交代放在前面去,老和尚在给读书人小盒子的时候,就说这里面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可以高枕而卧,那这个故事的悬念就没有了。
【例三】
原文:
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仿写点:
1.学习将一个带有系列动作的事件按照先后顺序表达清楚。这一段将捕鸟这个过程先后顺序说得清清楚楚。这个看似不难,但真正写起来并不容易。除了先后顺序不能紊乱之外,还要注意不要滥用“先”“然后”“接着”“后来”等词语,该省略的要省略。
2.学习如何使用最普通的词语表达最准确的意思。在描述捕鸟这个过程中使用的“扫”“支”“撒”“系”“牵”“看”“拉”“罩”等,都是非常普通的动词,但却极为准确。虽然在语言中有很多近义词,看似可以随意替换,但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一定有一个最为恰切的词,这个词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写作中要努力找到这个词。
【例四】
原文: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
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仿写点:
1.学习“概括+具体”或“抽象+具体”这种总分结合的表达方式。比如,“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这一句就是概括的,接下来用“有念……有念……有念……”,将这个“人声鼎沸”具体化。只有概括而无具体文章会显得枯燥无味,只有具体而无概括文章则可能显得凌乱缺乏纲目,只有概括与具体结合起来,文章才看起来结构清楚,疏密分明。
2.学习点面结合描述一个场景。写学生读书的部分是一个大的面,而写老师读书的部分是一个小的点,先写大的面,再写小的点,仿佛是电影中镜头的使用,先是长镜头,展示全景,然后慢慢一点点拉近,然后展示特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极为经典的文章,我们能够从中汲取的营养有很多,即使单纯从仿写角度而言,就绝对不止于我所列举的这几个段落。即使是我所用来举例的段落,能仿写的也不止是我所谈到的那几个仿写点。怎么能发现这些经典文章在学习写作上的价值,我个人的经验是要反复读,甚至要尝试着背诵下来。
我正是在尝试着背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这样一些仿写点。因为初步了解和把握文章具体的内容,做简要复述不难,但要把这些内容详细复述甚至背诵出来,就难免在很多记不住原文的地方不断地用自己的话来说,而把自己的习惯性表达和作者的原文对比一下,自然就能够看出高下,就能够发现问题了。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是要把每一个段落都掰开揉碎了来讲,目无全牛也是不行的。这样的仿写练习可以选择一两个点去做。而且,建立这样一种仿写的意识之后,其实,很多经典的文章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抽出若干语段来作为仿写的素材,由此训练各种各样的基本写作技法。
当各种各样的基本写作技法学会之后,再整合起来,写作的难度就小得多了。就仿佛是踢足球一样,最初可能要学习诸如停球,带球,射门等基本动作,当这些基本动作都比较熟练之后,才慢慢串联起来,而不是在基本动作都没学会之前,就要上场比赛,那只能是乱踢一气,对真正提高水平没有任何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