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在先秦两汉时期还是以民歌为主,到魏晋时期则发展为文人诗,这个时候的诗在体裁形式上逐渐被文人们有意识地进行改进,如五言诗的定型便是其中典型案例。
而到南北朝时期文人们又对诗的音韵变化加以有意识地规范,形成了早期不成文的格律,如四声八病之说,永明体的出现都代表着古体诗向近体诗的转变。
直到唐代,这种转变才彻底完成,形成了格律规范的近体格律诗。而唐代格律诗的定型离不开两位初唐诗人:宋之问和沈佺期。二人都都律诗的规范做出很大贡献,尤其是沈佺期对最为严谨的七言律诗的定型贡献尤为显著。
下面这首《独不见》便是沈佺期的代表作,堪称唐诗七律的奠基之作,甚至被称为“冠绝一朝的神作”:
独不见
唐·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独不见》是古乐府诗题,沈佺期在作此诗时虽然有意识地将押韵、格律、对仗等等严谨化,但当时诗坛尚无七律之说,故而这首诗本该属乐府诗。然而这首诗各个角度都是符合律诗规范,为后世律诗提供了典型模板,因而后世也将这首诗归为七言律诗!
这首《独不见》所写的是少妇思念十年戍边不归的丈夫。首联便从少妇闺房写起,描写闺房之美,而梁上“双栖”的海燕却勾起了少妇的愁绪。进而颔联便以景衬托愁情:“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秋深天凉,砧声杵杵,然而丈夫十年未归,此刻不见得愁苦可想而知。
颈联进一步深化此情;“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十年不见,音讯断绝,而少妇深闺秋夜,思念、担忧、寂寞、孤独种种情绪,越加让人愁上加愁,难以入眠。尾联则再次借景抒情,将“含愁独不见”之情借助“明月照流黄”之景渲染衬托,不胜其愁,空自怨怪明月!
沈佺期的这首诗在题材内容和语言方面都未脱南朝艳丽之风,但在结构体式方面却严谨无比,起承转合分明,押韵格律对仗也无可挑剔,境界也颇为广远,即便与盛唐时期的七律相比也不遑多让。
这首《独不见》作为七言律诗的奠基之作,对后世影响极大。而历代诗家对此诗评价也很高,有诗人称其:“神到之作,取冠一朝”,甚至有诗论家推崇此诗为“唐诗七律第一”!虽是一家之言,但也足见此诗影响之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