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诗词中,流传得最广的,我觉得就是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相思》,孟浩然的《春晓》。
这三首五绝,语言浅白,大家看一遍就能读懂记诵,韵味悠长,值得大家反复品读,所以自然传诵极广。
今天我们就读孟浩然的《春晓》。
02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晓:早晨,天刚亮的时候。春晓即春天的早晨。《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闻啼鸟”是“闻鸟啼”的倒装。
春夜熟睡,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醒来时,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夜来,昨夜,来是助词。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回想起昨天夜里的阵阵风雨,不多少美丽的花儿被风雨打落?
03
我们赏诗,经常会看到一个词——韵味悠长,但是到底怎么个韵味悠长,似乎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我,则希望把这种解读落到实处。
那么,这首诗是怎么韵味悠长的呢?
首先,看这首诗中的关键转折,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春睡醒来,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
诗人醒了,但他并没有起来,而是听到了四处的鸟叫,春天的勃勃生机通过听觉传达至诗人的心灵。然而,诗人没有继续写醒来后的情景,而是诗笔一荡,由鸟啼声联想到昨夜的风雨声,又由风雨声联想到被风雨打落的花儿。
这个转折很耐人寻味。
很多人再读前面两句的时候,都会觉得诗人昨夜睡得很好,因为诗人是自然醒来,而且醒来后听到的是生机勃勃的鸟啼声。但是,如果睡得很好,那他怎么会听到昨夜的风雨声呢?
要知道,诗人特意提到昨夜的风雨声,那便不是诗人在酣睡间不经意听到的,而是这风雨声已经触动了诗人的情感。
我们也许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一个风雨萧萧的夜里,失眠了,思绪随着风雨飘荡,然后不知不觉入睡,如果没有什么事的话,我们也许同样会在鸟啼声中醒来。
所以,这首诗写的才不是什么喜春惜春的情感,而是诗人昨夜的情思。
那么,诗人昨夜再想什么呢,其实,人的内心活动是复杂的,诗人躺在床上,被风雨声所触动的是一种情绪,并没有具体的的对象,而只有大概的指向,所以,诗人用“落花”来隐喻这种情绪。
落花,可以指青春的逝去,可以指一切美好事物的消逝。
其次,这首诗韵味悠长的地方还在于它情感的复杂性。
读后面两句,有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然而你回头前面两句,却又是众鸟啼鸣的勃勃生机,诗人在春睡醒来之时,昨夜的情思未过,今朝的新绪又来,两种情思交织,形成独特的诗境。而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也只有刚刚睡醒之时才会有。
诗,一般都有特定的主题,有的就专写对美好事物的留恋,有的就专写万物生发的喜悦之情,而孟浩然这首《春晓》,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巧妙地将两种情绪糅合在一起,悲喜莫名,我们只有不断地咀嚼,才能体会其中的情味。
《唐诗解》有云:昔人谓诗如参禅,如此等语,非妙悟者不能道。
04
我读这首诗,看了诸家的解读,却都不甚满意。
有说这首诗是写喜春惜春的,前两句喜春,后两句转而惜春,可是,这些都是解诗的套话,看到鸟啼,花落,嗯是春天,前两句情感积极,便是喜春,后两情感消极,便是惜春了。这是解诗的文字,不是解诗的情感。
一个诗人的内心活动,是敏感而复杂的,我解诗,是代入诗人那一刻的内心活动,去感受诗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