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醉如泥的泥是什么意思(烂醉如泥的典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

喝酒是我们放松的一种方式,在遇到糟心事的时候,我们喝酒;在遇到开心事的时候,我们也喝酒。不知不觉,酒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遇到“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因为一时上头而多喝。

成语“烂醉如泥”就是我们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喝了很多酒之后的状态。那么为什么会烂醉如“泥”呢?这个泥是指什么?

人喝醉后像泥一样?人喝醉之后会站不稳,通常会无力地趴在那里,就像是一滩烂泥。所以叫做烂醉如泥,这是很多人的错误理解。

实际上,这里的“泥”并不是现在我们所理解的“泥”。根据它的出处,我们可以得出这里的“泥”实际上是指一种虫子。那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虫子呢?

“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实》这就是“烂醉如泥”的出处。

“泥”这种虫子似乎没有骨头,是就像现在的蚯蚓的一类软体动物,它多是在南海生存,当它在水里的时候还可以扑腾,但是当它离开了水,就像是人喝醉了酒一样。

一开始我们是用人喝醉来形容“泥”这种虫子。而现在,我们是用“泥”离开水的状态来形容一个人喝醉了。

最早的用“泥”来形容喝醉的记载是在汉朝时期。在《后汉书·儒林传·周泽传》中,曾经有过一段记载:“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

讲的是一个女人,她是当时负责掌管礼制的官僚周泽的妻子。这位周泽爱岗敬业,常常夜不归宿,住在单位。周泽的妻子十分担心他,于是就跑去单位去看望丈夫。但是丈夫十分不领情,还认为妻子违背了礼法,他认为妻子犯了斋戒。

这位周泽一年有359天在斋戒,剩下的一天就疯狂喝酒,喝得很多,烂醉如泥。

这就是烂醉如泥的第一次有记载的出现。

时过境迁,“泥”这种虫子逐渐被人们遗忘。取而代之的多半是望文生义认为是喝得烂醉,像一滩烂泥。但是我们要明白,这样的理解并没有被官方所承认。所以至少在目前,它还是“泥”这种虫子的形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些时候,很多人望文生义习惯,真的可以改变官方对词语的解释,从而做到将错就错。

比如说著名的成语:七月流火,本来是出自《诗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实用来形容天气转凉。但是因为在实际应用中,太多人容易望文生义,将这个词理解为天气炎热。因为使用的人太多,所以现在,这个词语的官方解释是:1.用来形容天气转凉;2.用来形容天气炎热。

一个小知识,官方的解释变更怎么看呢?第一个途径是翻阅最新版的字典。字典的更新迭代代表又一个词语词义的改变。最新版的字典解释就是代表最权威的词语意思。途径二:官方网站通常会在发布词语意思改变的时候告诉大家。当一个词语的词义改变并且出现在最新版的字典里,那么在字典发行的那一刻,这个词语的词义就已经变了。

有些知识看似无用,但是还是十分有用的。一方面,我们会抨击一些词语的另类,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官方也在尊重大众。所以,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我们多了解一点总归不是坏事,万一哪天就派上用场了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