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欣赏方法(现代诗歌鉴赏方法归纳)
为什么现在很多诗人喜欢把好端端的句子扯断?或者都不算是句子,就是几个词而已。加上空格,回车,还有莫名其妙的上下句,天马行空的转折,读起来就跟精神分裂似的,为什么现代诗这么难懂?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方面的疑惑。明明文言文离我们远一些吧,可古诗除了李商隐一类朦胧晦涩派的作品,我们基本上能知道意思,靠猜也八九不离十。
可很多现代诗明明个个字都认识,偏偏死活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
在学古诗的时候,遇到不懂,有老师或者领路人给你讲一讲,你会“哦”的一声恍然大悟,可现代诗就算作者在你面前,慎重其事地向你宣讲他创造这首诗的意图和方法,你依然免不了“哦?”地充满了怀疑。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诗是韵文。不论古诗还是现代诗,总归还是文章,只是表现形式各异。而文章的价值,或者说目的在哪?说清楚表达的意思和主题,这才是诗存在的核心价值。
不论你的结构、章法多么复杂,语言是用来交流的,文章也是写给别人看的。诗歌的最终目的也是一样,无非是附加强烈的感情,打动读者,让读者共鸣,体会到创作者的感受。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果在体式上还是诗,那就是好诗了。
我们今天能读到的古诗词,都是千百年淘汰下来的好诗。所以从内容上来説,古诗讲事情、抒发感情必然是明白清楚的,否则的话“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早就让时间冲刷了个干净。所以,能流传下来的古诗,都不存在这个问题。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古诗之难,难在文言文和格式要求。
现代诗抛弃了格律,语言也是用白话文,特色就只剩下了情感表达方法。而白话的应用,也让现代诗能够有更多的方法来构建曲折、晦涩的输出方式。
其实过于注重表达方法的作品,都是难懂的,古诗里面不就有西昆体?在文学正统价值观看来,这种太过于个人、小圈子的写作是被鄙弃的——其实西昆体真不是不好,而是学问太大,除了大文学家,看懂的人很少——文艺作品失去传播的意义,让人看不懂,最终就会被抛弃。
文字为交流而生
到了今天,这更是真理。所以遇到看不懂的现代诗,也不必去强求理解。如果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看不懂一位诗人的作品,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个写诗的人根本就没想过让你看懂。因为白话文写诗,并不需要读者像读古诗一样,还要求文言文、历史、用典各方面的知识增量。
几句白话文还写得让我们看不懂,不就是不愿意让人看懂么?如果表达的是人类共情,爱情、思乡、朋友情之类的,只要文字不太绕,大家都懂。关键就是有些人过于看重个人情感的特殊性,在文字上故意把读者绕晕,让人产生理解错误。
你都没有想过让我看懂,那我为什么还要看啊?读者自然就没有了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这些作品可能富含了诗人本身的情感,但是你表达得太复杂、太个人,无法激起读者的共鸣,就失去了价值。
不是垃圾,而被大众视为垃圾——这正是很多文人自视过高的原因——天下就没人懂他,可仔细想想,这世界上的人哪一个不是碳水化合物?哪一个的脑容量又会小好多?在今天,谁受的教育又差到哪里去?
在唐朝,如果老百姓读不懂诗人的诗,那自然可以“仰天大笑出门去”,因为确实大众都是“蓬蒿人”,诗作好不好,是在文化人圈子内做判定。可即便如此,到了白居易的“白体诗”,也开始谋求世俗性、传播性,并且非常成功,成为“香山体”的起源,同时在日本赢得了神一般的诗坛地位。
现代的文化普及度高,而诗歌相对于专业技术来说,不过是在语言上的提纯,艺术两个字罩在上面的光环是可大可小,根据个人文采变化。有些人光环不大,却总是灯下黑,自以为天下第一,天煞孤星,专克读者。以为读者都是不懂他的人,却不晓得别人是根本懒得懂你。
这个时代,写诗不再是高高在上,可以混得一官半职的爱好。我们一定不要学不到古人的文采,却学会了古人的清高。
那么是不是现代诗天生缺陷,比不过古诗?
当然不是。
现代诗也有很多好诗
什么是好诗?为读者带来美感,打动读者的诗就是好诗。而一首诗的文化美感无非来自三个方面:语言美、内容美、意境美。
诗是韵文,是用来诵读的。语言美,就是读起来美,在音律上符合人类发音天性,带来清丽流畅为美。古诗词在这一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格律之美。
并不是脱离了格律就不美,格律只是一种不完全归纳,不代表所有吟诵美,所以才会有不守格律的古体诗。
现代诗相对而言,缺乏文言文语境和格律,但同样是可以读起来很美的。现代诗的语言美需要符合新的语言习惯和语言规律,这一点其实根本就不难。一首好的作品,念起来就是抑扬顿挫,高低有致的,同时声调的起伏能够加重感情的渲染。
我们同样能听到很多很美的现代诗。
至于那些写在纸上,读不出来的“哑巴诗”,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内容写得再好,也属于吟诵体中的垃圾。
好的现代诗,是在发音上铿锵流丽,吐字清晰,不会让人听错,在内容上构思精巧,有多种表达方式却不脱离主题的作品。
那些我们看不懂的作品,与音律关系不大,与读者关系也不大。读者读不懂,很多时候是作者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我们今天写旧体诗,不也有很多人看不懂嘛。所以这个看不懂,和古诗、新诗没什么关系,就是写作水平没到位而已。
他胡乱分行、胡乱断句,其实不过就是借现代诗这种形式来装个文化逼。你要想去读懂它,那不是自取其辱么?
但是这不代表正常修辞手法下的诗作。因为有一些不懂,确实是读者本身知识面不够,比如李商隐、黄庭坚他们有些诗,你如果对他们的用典、写法一清二楚,就不存在读不懂。所以要读懂他们,也需要增加我们自己的知识量。
区别对待先锋实验派
这里指的正常现代诗,是排除了那些实验性质的一字诗,各种新变体,以形式出味的作品。这些作品属于先锋艺术,就好像行为艺术,本身不具备普遍美感,是在某个方向寻求突破的作品,不能以平常心看待。
所以,讨论这些作品也没有意义,除非你是一个先锋派作者。
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读诗讲究的还是美感,讲究共情,而不是你在街上裸奔了多少个小时,你的一张白纸上划一刀就卖了多少钱。
我不反对先锋艺术,它有时候能给我带来思想的惊诧,有时候也会带来思想的惊吓,这是艺术探路本身的特性。就好像格律诗在探路的时候也会出现“孤雁出入群”、“辘轳韵”、“拗体诗”、“折腰体”等等一样,相对普遍格式来说,这些探路和改革其实就是当时的先锋艺术,不过最终都被大众审美所忽视——并没有淘汰,我们依旧可以写,但是除了显摆自己在这方面比别人懂得多了那么一丁点之外,无任何实际意义。
这也就是一些行为艺术,一些新变体诗歌的最后归宿。
你可以存在,但是会被忽视。大众的审美还是会沿着自身的河床,滚滚向前,奔流入海。
非实验体的现代诗,从定义上来说和古诗区别很大。现代诗的定义就是反古诗词的,这一点从命名就可以看出来。但是反的主要是格律,而在内容上虽然一直高喊逆风飞扬,但毕竟还是诗,脱离不了意象表达情感,寻找读者共情的老路子。
离开了这条路,就不是诗了。甚至连文章都算不上了。
如何欣赏现代诗
欣赏现代诗和欣赏古诗词并没有区别。
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欣赏,而不是读懂。欣赏主要寻找美感。形式千差万别,美感是人类共情。但是,欣赏的前提是读懂。
什么是“欣赏”?就是觉得有意思。而一首好诗,无非就是内容上和表达上两方面让人觉得有意思。内容上有意思,是创作者的文采、阅历所决定的,而表达上的有意思,则是创作者塑造感情、抒发感情方法的新奇性。
无论新诗还是古诗,都是在内容上触动读者,在表达上打动读者。
而我们平时最直观,最在乎的格式,其实是在表达之上的修辞细化,以及各种语言特色,这些都只是诗歌的皮毛,不论古诗还是现代诗。
首先是看写的什么,就是内容,然后是看如何写,就是表达。而古诗、现代诗的文言文、白话文差别,诗家语和现代修辞方式的区别,其实都是在表达之上的,是我们在欣赏诗歌时最不重要的东西。
我们要读懂现代诗,首先要触及到它的内核,简单来说,就是抓住中心思想。
比如舒婷的《致橡树》,她写的是爱情,爱情是古往今来文学的永恒主题,但《致橡树》表达的爱情,是独立人格下的爱情,并不是常见的热烈、纯洁、忠贞之类的爱情。她另创新意,且符合新时代的新思维。读者因此而被触动,甚至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爱情。
我们抓住内核,再看她如何围绕这种独立爱情进行表达。她把自己化身为木棉树,批评凌霄花的攀援,批评只会歌颂的小鸟,用各种形象来烘托独立,平等的木棉树,阐述了和橡树不一样的爱情。这是男女平等的气质先锋,既有内容,又有意境,还有很有意思的表达方式,因此才成为流行一时的经典诗歌作品。
内容是中心思想,但是表达并非形式
内容上打动读者,表达上别出心裁,形式上有变不乱——这就是好的现代诗。
读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我们都能很明显地感觉到这三点。爱情、友情、乡情,这都是人类共情。
有朋友就会说,现代诗不就是形式自由吗?自由是没错的,但是绝对不是没有度的,这个度,就是读者能够承受的底线。
我们读这些名作,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诗歌的三原则:高低起伏,有节奏感,押韵。
像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节选
不但四句三韵,而且每一小节的字数、格式一模一样,这就完全继承了《诗经》中反复吟诵,字词小改的特色。所以,古诗和现代诗的欣赏有很大的区别吗?
除了格律诗,古体诗和现代诗的赏读是真的没有区别。都是在语言中寻找中心思想,再发现它表达方式的独到之处。格律诗是诗歌中的另类,是在字数和平仄上作了限制,是表达上的形式不同,它们在为文的基础上是一致的。
比如李白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是写什么?写送别,写牵挂。那么这首诗的内核和余光中的《乡愁》就相去不远,一个是对人的牵挂,一个是对家乡的牵挂。而在表达上,余光中用的是时光流逝,自己成长,不同时期的不同牵挂对象来对乡愁进行描写。李白则希望把思念、牵挂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和明月一起陪伴被贬的王昌龄到达目的地。
这两种表达方式,都让人眼前一亮,让我们觉得很有意思。然后在这种表达之上,李白在形式上选择了格律诗七绝模板,而余光中自制了一个模板。
现代诗和古体诗实际上是差不多的,除了押韵,其他的限制都不大。唯一的区别就是语言特色。前面讲过,这实际上是表达之上的一些外在因素。
而真正能打动读者的,永远是内容,表达方式新奇可以用来抓住读者的心。
然后才是用什么语言、用什么格式的问题。
如何区别胡写和实验派
那种随意分行、随意断句,希望靠这种方式来在诗坛闯出一条新路的人,如果不是在核心和表达方式上已经成熟了,那就是一种幼稚无知的初生牛犊不怕虎。但你不怕虎,别人也没把你放在眼中。
这也就在侧面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北村写一个字“网”,就是新诗《生活》,有很多人进行解读和研究。而我们随便写一个字,自称是诗,就会迎来无尽的嘲讽?
有朋友说,这就是名气的问题。
这话是没错的。但是我们要好好想,他的名气从何而来?那是大量的诗歌作品累积出来的,并不是随便就写一个字,人家就认同他。名气这个东西,就好像资格证书,你可以认为它是虚的,是假的。但实际上在招聘的时候,还是要看资格证书。因为资格证书是通过层层考核获取的。
名气也是一样,至少证明了他曾经写出过好作品,而且并非偶尔为之,说明他在创作诗歌方面是训练有素,写一个字,也只是为了寻路、为了寻求诗歌的新发展方向。就好像说你个学渣,好不容易及格,而他作为学霸,满分是家常便饭,但是现在忽然只拿到及格,是不是所有人都会怀疑他必有别的缘故?
文艺创作也是这样的。人家天天写好诗,忽然写了一首烂诗,基于他在诗歌方面的积累,是不可能让自己的烂诗让别人看到的,那么他公布作品必然有其目的。就好像一个老书法家,忽然写起了“江湖体”,我们就会想他是不是在做创新。而我们随手写出来的字,因为没有证书和各种经验积累,写得就算不是“江湖体”,也没有人正眼看的。
说这些,其实是想说明,有知识、有目的创作和胡写瞎写是完全有区别的。
并不是说我们欣赏现代诗要从名气出发,而是说成名者大多经过了大多数诗歌读者的审视,作品是能经受住考验的。
当然这一点并不适用于能用钱买到荣誉和名气的“伪诗人”,可惜的是如今这种情况越来越多。有很多朋友并不清楚,自己“世界一流诗人”的认证是交费换来的,常常志得意满。
这就只能看作品说话,这也是为什么今天“国家一级诗人”,诗歌协会等都失去公信力的缘故了。因为他们交出来的作品,实在是背负不住这个名声。
最实用的读现代诗套路
所以我们到底要如何欣赏现代诗呢?
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面(各方面的),看到一首诗,首先抓中心思想(初中生阅读理解),抓不住它说什么,立马就可以扔了。抓住了内容,再看它表达得有意思吗?有,就可以继续欣赏分析,没有意思,那也就可以扔了。
写诗、读诗是一种双向的沟通。
读者也不完全是承受方,至少拥有把垃圾扔掉的权利,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