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水经注翻译(水经注必考知识点总结)
郦道元《水经注·荡水》译注
马运钧 吴晓君
原文:荡水①出河内②荡阴县③西山④东⑤。
注解:①荡水:即汤河,荡通汤。②河内:太行山东古黄河以北的广东地区称河内。这里指河内郡,汉代时期荡阴县属于河内郡。③荡阴县:即今汤阴县,县依水命名。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置荡阴县,因位于荡水之阴(河之南)得名。东魏天平二年(535年)称魏德县。唐贞观元年(627年)以水微温,改荡水为汤水。"汤阴"这一词语的使用,距今长达2357年,且世代传承,沿用至今。④西山:这里指太行山。⑤荡水出河内荡阴县西山东:这句话是《水经》的原文,以下文字为郦道元针对这句话的注解,所以叫《水经注》。《水经》的作者是西汉时期的桑钦,也有人说是三国时的郭璞。
译文:《水经》说,荡水发源于河内郡荡阴县西山的东面。
原文:荡水出县西石尚山①,东流,迳其县故城②南,县因水以取名也。
晋伐成都王颖,败帝于是水之南。
卢綝③《四王起事》④曰:惠帝⑤征成都王颖,战败,时举辇司马八人,辇犹在肩上,军人竞就杀举辇者,乘舆顿地,帝伤三矢,百僚奔散。惟侍中嵇绍⑥扶帝,士将兵之。帝曰:吾吏也,勿害之。众曰:受太弟命,惟不犯陛下一人耳。遂斩之。血污帝袂,将洗之,帝曰:嵇侍中血,勿洗也。
此⑦则稽延祖殒命之所。
注解:①石尚山:《寰宇记》,荡水出汤阴县西牟山,去县三十五里;《一统志》,牟山在荡阴县西四十里,汤河出此,《水经注》所谓石尚山也。石尚山即牟山,在今鹤壁市西部,海拔764米,是鹤壁市的最高峰。翻过牟山往西就是林州境内的东姚,古时候是林州到汤阴的交通要道。《安阳党史》记载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先后在牟山脚下的毛连洞村建立抗日政府。②县故城:应该是郦道元看到的北魏时期的荡阴县县故城,在汤河之北,具体地址不详。西汉初置的荡阴县县治应该在汤河之南(河之南为阴),与本文"荡水迳其县故城南"位置不符。北魏时期,连年的战火使得汤阴县县城已经是一片废墟,北魏天平元年(534年)废荡阴县,但郦道元527年已被杀害。汤阴县古贤村与鹤壁市山城区的故县村均是隋朝开皇年间的县治。唐贞观年间,县治复迁回今汤阴城。郦道元是北魏时期人,不可能知道他身后这些县故城。③卢綝:南朝人,《四王起事》的作者,具体不详。④四王起事:这里主要记述西晋晋惠帝去邺城亲征成都王司马颖而军败荡阴之事。"四王"指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⑤晋惠帝:司马衷(259年2月13日-307年1月8日),字正度,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西晋王朝第二位皇帝(290年—307年在位),晋武帝司马炎次子,晋怀帝司马炽异母兄,母为武元皇后杨艳。泰始三年(267年),册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年),正式即位。痴呆不能任事,由太傅杨骏辅政。后来,皇后贾南风谋害杨骏家族,掌握实际大权。八王之乱时,赵王司马伦篡位,以为太上皇,幽禁于金墉城。由诸王辗转挟持,沦为傀儡,受尽凌辱。光熙元年(306年),被东海王司马越迎回洛阳。光熙元年(307年1月8日),去世,时年四十八,谥号孝惠皇帝,葬于太阳陵。天下灾荒时,他说"何不食肉糜",令人笑话。⑥嵇绍:嵇绍(253年-304年),字延祖。谯国铚县(今安徽濉溪)人。西晋时期名臣、文学家,曹魏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嵇绍十岁时,嵇康被掌权的司马氏集团杀害,他也被迫退居乡里,不得出仕。后在山涛劝解下被举荐为秘书丞,历任汝阴太守、豫章内史、徐州刺史、给事黄门侍郎等职,累授散骑常侍、国子博士,封弋阳子。赵王司马伦篡位时,嵇绍出任侍中,惠帝反正后,仍居原职。后为齐王司马冏幕僚,司马冏被杀后返乡。河间、成都二王进攻京师时,长沙王司马乂拜嵇绍为使持节、平西将军,以安定军心。司马乂被害后,与百官被成都王司马颖废为庶人。永兴元年(304年),朝廷攻讨司马颖,嵇绍被恢复官爵。奔赴荡阴时,正值王师大败,百官奔走,嵇绍拼死保卫惠帝,最终遇害。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及琅玡王司马睿相继表奏其忠,累赠太尉,谥号"忠穆"。⑦此:指"四王起事"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在今汤阴县韩庄镇云村。《寰宇记》说汤阴县下浣衣里,晋侍中嵇绍葬所;《彰德府志》说浣衣村在汤阴县西南七里。明嘉靖《彰德府志》(1523年版)记载该村为殒村, 即嵇绍殒命处,解放后演变为云村,今存嵇公祠 。
译文:荡水发源于县西部的石尚山。荡水向东流去,流经本县废县城的南边,荡阴县是因荡水来取名的。
西晋晋惠帝攻打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司马颖打败了惠帝就是在这条河的南面啊。
卢綝在《四王起事》中记载:惠帝攻打成都王司马颖,战败了,当时托举王辇的有八个司马,辇还在他们肩膀上,叛军竟然就杀那些抬辇的人,惠帝乘坐的车辇落到地上,惠帝被三支箭射伤,百官纷纷逃跑作鸟兽散。只有侍中嵇绍搀扶惠帝,叛军将士要杀嵇绍。惠帝说:"这是我的忠臣,不要伤害他。"叛军说:"我们听你弟弟的命令,只不伤害陛下您一个人。"于是他们就斩杀了嵇绍。嵇绍的鲜血浸染了惠帝的衣裳袖子,跑回来的侍卫们想要冲洗下来,惠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能洗。
这里就是嵇延祖献出生命的地方啊。
原文:东北至内黄县,入于黄泽①。
注解:①黄泽:古泽名,是古黄河在内黄留下的水泽。在今内黄西北与汤阴菜园及安阳东南的地方;古时候,内黄县的名字也叫黄泽。这里指古水泽。
译文:荡水一直流向东北方的内黄县,在那里注入黄泽。
原文:羑水出荡阴西北韩大牛泉①。《地理志》曰:县之西山②,羑水所出也。
羑水又东,迳韩附壁③北,又东,流迳羑城④北,故羑里也。《史记音义》⑤曰:牖里⑥在荡阴县。《广雅》⑦称:狱,犴⑦也。夏曰夏台,殷曰羑里,周曰囹圄,皆圜土。昔殷纣⑧纳崇侯虎⑨之言,囚西伯⑩于此。散宜生⑪、南宫括⑫见文王,乃演《易》⑬,用明否、泰始终之义⑭焉。
羑城北水积成渊,方一十馀步,深一丈馀。
东至内黄,与防水⑮会。水出西山马头涧⑯,东迳防城⑰北,卢谌⑱《征艰赋》所为越防者也。其水东南流,注于羑水。
又东历黄泽入荡水。
《地理志》曰:羑水至内黄入荡者也。
注解:①韩大牛泉:在今鹤壁市鹤山区境内,具体地址不详。②西山:羑水源头。《金·地理志》说汤阴有羑水。钱坫曰,今羑水出汤阴县西北鹤山;《金·地理志》又说彰德府汤阴,有牟山羑水、荡水,通漕羑里。羑水是一条季节河,源头不固定,此处"西山"当指牟山,即荡水与羑水都发源于牟山。枯水季节,羑水的源头可能是鹤山。③韩附壁:《水经注疏》说"壁"在今荡阴县西,即今鹤壁市鹤山区境内,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鹤壁市的"南山峭壁"。④羑城:即今羑里城,在汤阴县城北。⑤《史记音义》:东晋时期徐广撰写的一部史书。⑥牖里:音yǒu lǐ,即羑里。⑦《广雅》:训诂书,三国魏时张揖撰。⑧犴:音hān,本义:警犬,古代监狱使用的警犬。古时引申为乡亭的拘留所,后泛指监狱。⑨殷纣:即商纣王,帝辛。⑩崇侯虎:为有崇氏(今陕西户县)国君,侯爵,名虎。受商封为侯,是纣王的重要羽翼。崇侯虎向殷纣说西伯的坏话,他说:"西伯积累善行、美德,诸侯都归向他,这将对您不利呀!"于是纣帝就把西伯囚禁在羑里。⑪西伯:即周文王西伯候姬昌。⑫散宜生:散宜生,西周开国功臣,是"文王四友"之一,与姜尚、太颠等同救西伯姬昌。⑬南宫括:南宫适(kuò),又称南宫子,西周著名贤者、重臣。所谓"文王四友南宫子"。⑭《易》:即周易。⑮否、泰始终之义:否、泰均为六十四卦之卦象。从"泰"、"否"两卦的排列顺序来看,我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从"泰卦"到"否卦",中间一卦也没有间隔,而从"否卦"到"泰卦",中间却隔着其余所有的六十二卦;换句话说就是,从"泰卦"到"否卦"很容易,而从"否卦"到"泰卦",就不那么简单了。"否、泰始终之义"就是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历经磨难,坚韧不拔,最后才能取得成功,即"否极泰来"和《易经》的首句"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意思。17.防水:《水经注疏》说防水在安阳县西南二十里。即今安阳市南部的硝金河,也叫沙河。⑯马头涧:即今安阳市龙安区马头涧乡。⑰防城:《寰宇记》说《隋图经》云,汤阴县有防城,即纣囚文王于羑里,筑此城以防之,后因曰防城;《史记·廉颇传》说颇攻魏之防陵,拔之;《正义》说城在相州安阳县南二十里,因防水为名;《彰德府志》说在安阳县南愁思冈上。具体位置在今安阳市宝莲寺镇东的郭村集附近。⑱卢谌:(284年—351年),字子谅,范阳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晋朝文学家。
译文:羑水发源于荡阴县西北的韩大牛泉。《地理志》记载:荡阴县的西山,是羑水的发源地。
羑水又向东流,经过韩附壁的北面,羑水继续东流,经过羑里城的北边,这里就是羑里故城呀。《史记音义》记载:牖里在荡阴县。《广雅》称:狱,就是监狱。夏朝时拘禁人的地方叫夏台,商朝把监狱叫作羑里,周朝叫囹圄,都是牢房的意思。以前殷纣王听取崇侯虎的意见,把西伯侯姬昌囚禁在了这里。散宜生,南宫括在这里拜见文王,文王在这里推演《易经》,参悟出了"否极泰来"和"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大道理。
羑水在羑城北积水成渊,方十多步,深一丈多。
羑水向东一直到内黄县,与防水会合。防水发源于西山马头涧,向东流经防城北,就是卢谌在《征艰赋》里所说的那条越过防城的河。防水流向东南,注入羑水。
羑水又往东经过黄泽汇入了荡水。
《地理志》记载:羑水是在内黄县汇入荡水的。
原文:荡水又东,与长沙沟水①合。
其水导源黑山②北谷,东流迳晋鄙故垒北,谓之晋鄙城,名之为魏将城③。昔魏公子无忌矫夺晋鄙军于是处④,故班叔皮⑤《游居赋》曰:过荡阴而吊晋鄙,责公子之不臣者也。
其水又东,谓之宜师沟⑥。又东,迳荡阴县南,又东,迳枉人山⑦东北至内黄县⑧,右入荡水,亦谓之黄雀沟。
是水,秋夏则泛,春冬则耗。
注解:①长沙沟:《彰德府志》说汤河东流至高暵,与宜师沟水合。长沙沟与宜师沟都指今天的永通河,上游叫长沙沟,下游叫宜师沟。永通河起源于河南安阳市汤阴县宜沟镇琵琶寺水库,自西向东流经宜沟镇长沙村,由山洪暴发冲刷自然形成。于光绪27年(1901年)命名为永通河。永通河经过宜沟镇后,流至菜园镇高汉村的双石桥入汤河,全长37公里。②黑山:在今鹤壁市淇滨区淇河北岸,属火山岩,呈黑色,故名黑山。淇河在这里有沟渠与长沙沟相通。《寰宇记·卫县·下》说黑山在县(今浚县卫贤镇)西北五十里,引《魏志》,汉灵帝中平二年,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万馀众,以掠魏郡,号黑山贼,即此黑山也;《汤阴县志》说黑山在汤阴县西南三十五里。③魏将城:即今天汤阴县宜沟镇将城和魏城村,"窃符救赵"故事的发生地。《括地志》,魏德故城,一名晋鄙城,在卫县(今浚县卫贤镇)西北五十里,即公子无忌夺晋鄙兵地,故名魏德城。《一统志》,魏德故城在汤阴县南三十里。④魏公子无忌矫夺晋鄙军于是处: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国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救赵。情急之下,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侯赢之计,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兵符,夺取了魏国兵权,成功地击败了秦军、救援了赵国,也巩固了魏国在当时的地位。⑤班叔皮:班彪(3年―54年),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⑥宜师沟:《彰德府志》说汤阴县西四十里有牟山,汤河发源于此。东流至高暵,与宜师沟水合;《宜沟镇志》说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幸洛路径这里时,突然病倒,急诊治无效。当时,当地人就给他请来一巫医,巫医见状后让魏文帝取长沙沟水服饮后,病很快好了,从此,长沙沟水便取名为宜师沟水。⑦其水又东,谓之宜师沟:也作"淇水又东,谓之宜师沟",都说得通。据考察长沙沟的上游(即今琵琶寺水库)通过鹤壁市的东西黄鹿厂村、鹤壁市的冷泉村有暗沟与淇河相通,在淇河水量大漫滩的时候,可以通过将军泉地下的水道流到长沙沟。⑧枉人山:也作"柱人山",即汤阴县境内的博望岗或石柱岗,今汤阴县菜园镇高汉村西的丘陵。⑨内黄县:北魏时期,今汤阴县五陵、任固和菜园一带均属于内黄。
译文:荡水继续东流,与长沙沟水汇合。
长沙沟沟水发源于黑山北的山谷,向东流经战国时期晋鄙驻扎军队的那个地方的北边,也就是晋鄙城,晋鄙城现在的名字叫魏将城。历史上魏公子无忌假诏夺取晋鄙军权的地方就在这里呀。所以班叔皮在《游居赋》里说:路过汤阴凭吊晋鄙,责难魏公子无忌不臣之心呀。
长沙沟沟水继续向东,流过魏将城后叫宜师沟。宜师沟又向东,流经荡阴县的南部,又继续向东经过枉人山。沟水从枉人山的东北方向流到了内黄县境内,最后从右方注入荡水,亦称呼它为黄雀沟。
黄雀沟这一条河,夏秋季涨水则泛滥,春冬季枯水则干涸见底。
原文:荡水又东,迳内黄城①南。陈留②有外黄,故称内也。东注白沟③。
注解:①内黄城:这个内黄城指今汤阴县任固镇"故城"村。安阳地方历史文化学者张之和许作民分别在其著作《安阳考释·黄泽与内黄》、《安阳古今地名考·早期内黄城址考》中考证说: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年)始置内黄县,县治在今汤阴、安阳、内黄三县交界之汤阴县任固乡故城村一带。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北魏永平初年,长达506年。②陈留:位于黄河、济水以南,在今开封市南。和内黄分居古黄河南北两侧,南属外,北属内,所以有内黄之名称。③白沟:指古黄河故道,北魏时期也称清淇河,现在是卫河。汉《山海经·西山经》载:"上申之山,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河指黄河",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改道,逐渐远离了汤阴,留下了黄河故道。
译文:荡水又继续向东流,流经内黄县城的南边。陈留有外黄,所以这里称内黄。荡水在这里继续向东流注入了白沟。
说明:荡水(汤河)是汤阴县的母亲河,汤阴因荡水而名。汤河有着深刻的历史内涵,汤河之滨发生过好多历史大事。周文王在这里推演《周易》,用"否极泰来"的道理激励着后世多少人发出"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呐喊;荡水之南邶城之西,邶风飘荡了三千年;大将军廉颇拔防城而攻魏,魏公子无忌窃符救赵,战国风云激荡在荡水两岸;魏文帝饮水邺南长沙沟,晋侍中嵇绍的鲜血染红了汤阴历史的天空;倭寇犯华国家有难,抗日的烽火从荡源燃遍了汤河两岸。
今汤河已经成为了汤阴城的市内河,繁华日盛历史渐远。不知汤河之历史则不知汤阴之厚重。
《水经注·荡水》详细注解了北魏时期荡水的历史地理概况。今把《水经注·荡水》进行翻译和注解,以便汤阴的孩子们知我历史汤阴,爱我美丽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