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广陵散的故事(广陵散故事简说)
《广陵散》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不过,青少年朋友知道其名,多半来自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讲述的是正派和魔教间仇杀争斗的江湖故事。
正派大侠刘正风和魔教长老曲洋都是音乐发烧友,这共同的爱好,让他们的心走到了一起,结成莫逆,终日以抚琴吹箫为乐。
两人对嵇康的《广陵散》不能流传于世而耿耿于怀,费尽心机,穷索天下。
嵇康是魏晋名士,不肯与篡魏者司马昭合作,被司马昭杀了。
嵇康临刑前,抚琴一曲,曲毕,长叹一声:“《广陵散》从此绝矣。”
曲洋对语大为不满,认为嵇康把后世之人都看得小了,心想,这曲子又不是他作的,他是西晋时人,此曲就算西晋之后失传,难道在西晋之前也没有了吗?因此不服,疯狂发掘西汉、东汉两朝皇帝和大臣的坟墓,一连掘二十九座古墓,终于在蔡邕的墓中,觅到了《广陵散》的曲谱。
刘正风和曲洋根据曲谱改编成《笑傲江湖曲》,箫琴合奏,传授给了令狐冲和任盈盈。
……
实际上,嵇康虽然在引颈待戮前叹息过“《广陵散》从此绝矣”的话,但《广陵散》并未失传,并流传至今——当然,和金庸先生《笑傲江湖》里的虚构人物刘正风、曲洋无关,也与盗墓无关。
在音乐界,说《广陵散》就不得不说嵇康,《广陵散》得以声名大噪,全因嵇康的死。
嵇康与阮籍、向秀、山涛、刘伶、阮咸、王戎号称“竹林七贤”。
这七人之中,嵇康风度最为出彩,为一世之标。
《世说新语•容止》对嵇康的描述是:“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晋书•嵇康传》的评语则是“龙章凤姿,天质自然。”还描写“康尝采药游山泽……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
一句话,嵇康气度翩翩,丰神秀朗,飘然宛若画中仙人。
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有模制嵇康画像砖,画像中的嵇康席坐抚琴,气宇昂轩。
嵇康一代奇才,“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极富音乐天赋,精于笛,尤妙于琴,其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成就之高。
在生命终结前一刻,嵇康最牵挂不舍的还是自己的琴,他端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送行人,“神气不变”,从容奏响最后的《广陵散》,琴声铮铮,曲调悦耳,铺天盖地,直击人心。
他所弹的琴,是他的一生至爱。
为了买到这张琴,他卖去了东阳旧业,专门向尚书令讨了一块河轮佩玉,截成薄片镶嵌在琴面上作琴徽。还用玉帘巾单、缩丝制成琴囊,藏匿若珍,秘不示人。
在他的心里,这张琴万金不换。
曾经,好友山涛想乘醉剖琴,嵇康立即以生命相胁。
但是,这次,在刑台上,已是最后一次弹奏这张琴,最后一次弹奏《广陵散》。
曲终,嵇康慨然长叹:“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嵇康之死,“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从此,嵇康的名字就与《广陵散》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
但是,嵇康所慨叹的“《广陵散》于今绝矣”,并不是说《广陵散》的曲谱已经绝传,而是叹息由自己弹奏《广陵散》的技法没能传承。
正如《笑傲江湖》里的魔教长老曲洋所说“这曲子又不是他作的”,怎么可能因他死了曲子就失传了呢?
那么,《广陵散》的来由是怎么样的呢?嵇康是怎么学会它的呢?
有三个流传极广的传说。
其一,据《晋书》记载:嵇康尝游会稽,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忽客至,自称古人,与谈音律,辞致清辨,索琴而弹曰:“此《广陵散》也。”声调绝伦,遂授于康,誓不传人,不言姓而去。
其二,陕西潼关隋朝皇家大墓中出土文物中有葛洪遗书中有一篇《嵇中散孤馆遇神》,其说法为:嵇康精于笛,妙于琴,善音律,好仙神。尝游天台,遇谷中女巫。神巫曰:“见先生爱琴,吾另有《广陵散》相赠。此乃天籁之音,曲中丈夫也,不可轻传”。康问“何人所为?”对曰:“广陵子是也。昔与聂政山中习琴,形同骨肉也”。康恍然大悟,恭请神女赐之,习至天明方散。
其三,《太平广记》三百十七引《灵鬼志》记:嵇康灯下弹琴,邀前代乐鬼共论音声之趣,弹《广陵散》,从受之。
不难看出,这三则传说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广陵散》不是凡人所谱写出的作品,而是来自鬼神,亦即是说此曲只应天上有。
传说总是很酷的,但现实却很残酷,也很平庸。
据刘籍《琴议》记载:嵇康其实是从杜夔的儿子杜猛那里学得《广陵散》的。嵇康喜爱此曲,经常弹奏,却无论谁提出求教,均拒不传授,包括他在刑前提到的袁孝尼。
袁孝尼是他的外甥,传说,袁孝尼向他求学此曲不得,便暗暗地偷学,并记下了曲谱,使之得以流传。
此说不当,《广陵散》又叫《广陵止息》,萌芽于秦、汉时期,其名称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应璩《与刘孔才书》:“听广陵之清散”。有学者和民俗学家考证过,《广陵散》不仅可弹奏于琴,还可以用筝、笙、筑等乐器演奏,流传很广,并非袁孝尼偷学心记才能得到。
晚于嵇康的潘岳在的《笙赋》中还曾提到:“辍《张女》之哀弹,流《广陵》之名散”。当知嵇康死后,该曲仍在民间流传。
不过,到了唐代,李良辅收录的《广陵止息谱》止有23段;同一时代人吕渭收录的《广陵止息谱》则有36段。
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时把它归为楚调曲。
现在见到的古本最早收在明人朱权的《神奇秘谱》里,全曲共45段:开指1段、小序3段、大序5段、正声18段、乱声10段、后序8段,是现今用于演奏的本子。
另外,明代汪芝在《西麓堂琴统》中还收有两个本子,称甲、乙本。
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古韵又发新声,今人可以重新欣赏到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
《广陵散》早期并无内容记载,唐韩皋主张“地名说”,认为描写的是王凌在广陵(扬州古称)起兵讨伐司马氏,结果是酿成失败的悲壮史事。元代张崇主张“刺客说”,认为是描写聂政刺侠客。
金庸先生写魔教长老曲洋在蔡邕的墓中觅到《广陵散》的曲谱,有意思的是,蔡邕所著作的《琴操》中虽然没出现有“广陵散”字样,但却有《聂政刺韩王曲》的详细解析,说战国人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误期被杀,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七年而琴成”,化装为琴师,借为韩王奏琴之机刺死韩王,随后壮烈自杀。
近代琴学家杨时百在其所编《琴学丛书》的《琴镜》中指出:《广陵散》即是蔡邕所说的《聂政刺韩王曲》。并在《琴镜续•广陵散谱后记》中说:“广陵散,非嵇康作也,《聂政刺韩王曲》也。…… 今按谱弹之,觉指下一片金革杀伐激刺之声,令人惊心动魄,忘其为琴曲,是以当日鼓琴阕下,观者成行,马牛止听,足征余前说不谬。更以知曲中各段命名曰:取 韩、呼幽,亡身,返魂、冲冠,皆与聂政刺韩王为父报仇之旨相合,其为《聂政刺韩王曲》毫无疑义。”
现在多数琴家也按照聂政剌韩王的民间传说来解释《广陵散》,认为它与古琴曲《聂政刺韩王曲》是同曲异名。
最后补一笔,不难看到,今人能欣赏得到《广陵散》,最关键的人物就是上文提到的明朝人朱权。
这个朱权可不是普通人,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一生充满传奇:少年封藩,戎马十年;中年韬晦,寓身学术;晚年学道,托志翀举。以道养生,以道治心。
朱权早年封宁王,带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藩地为大宁,地处喜峰口外,属古会州之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朱权多次会合诸王出塞作战,以善于谋略著称。
燕王朱棣篡位后,朱权隐道自保,醉心于编纂古琴谱集。《广陵散》就收集在其代表作《神奇秘谱》上卷《太古神品》之中,并附有详尽的题解,对琴曲的渊源演变情况和乐曲的表现内容都作了介绍,并详细标识了段落、指法、音位等等。若非有这些附解,古琴家管平湖先生要对《广陵散》曲调进行整理、打谱,只恐力所难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