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六手法,语言五关注——古诗词鉴赏方法浅谈
孙效平
一、表现六手法
1.白描。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地描写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等都采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
2.渲染。指从正面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的行为、心理的着重描写与形容以突出形象。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与静,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焦急心情。
3.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
衬,使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陌上桑》中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借“行者”和“少年”的反应来突出罗敷的美丽。
4.象征。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一抽象概念、思想或情感。如陆游的《咏梅》词中写道:“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里梅花的品质正是陆游自己不谄媚、不畏馋毁、坚贞自荣精神的象征与写照。
5.虚实相生。诗词中的“虚”,指看不见,摸不清,但又能在字里行间体会出来的虚像和空灵境界。“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前三句实写,后一句虚写,虚实相映,给人以雄伟瑰丽之感。
6.动静相衬。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互相映衬,相辅相成。如《红楼梦》中有“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诗句。“寒塘”“冷月”是静景,飞渡的“鹤”是动景,动静相映,把林黛玉和史湘云的凄凉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二、语言五关注
鉴赏诗词语言,要做到五关注。
1.关注重点动词。李白《黄鹤楼闻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中一“去”一“望”,把诗人无辜受害而被流放的愤懑以及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的复杂心情形象地表达了出来。一“吹”一“落”把苍凉的景色和自己冷落的心境吻合了起来,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2.关注修饰词语。司空曙《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用修饰词“纵然”和“只”相呼应,一纵一收,生动地传达出曲折变化的诗意,勾勒出一幅素淡恬静、充满天然野趣的江村夜景。
3.关注叠词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青青”,极写荠麦之茂盛,反衬眼前之景的荒凉,说明“十里扬州路”已是今非昔比。
4.关注“诗眼”。王建《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声,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诗眼是一个“闲”字,它从侧面落笔,用“闲”写忙。栀子花又叫“同心花”,常用于爱的象征,少女少妇很喜欢采撷。可农忙时节,哪有“闲”工夫谈情说爱呢。一个“闲”字使结尾妙趣横生,让人寻味。
5.关注用典。“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两处用典。“人杰”典出《史记》,刘邦认为张良、萧何、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鬼雄”引自屈原诗句“子魂魄兮为鬼雄”。作者连用典故,工而不琢,堪称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