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主要内容(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后感)
“最后,查理·巴格特得到了一家巧克力工厂,但是威利·旺卡得到了更好的礼物,那就是家人。有一件事可以非常确定,甜美的人生莫过于此。”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改编自罗尔德·达尔的同名小说,由蒂姆·波顿导演,约翰尼·德普、弗莱迪·海默、海伦娜·伯翰·卡特等担任主演。讲述了五个找到巧克力礼品券的孩子,在大人的陪同下,参观威利·旺卡先巧克力工厂的故事,其中查理获得了最终的大奖——巧克力工厂。
电影围绕五个儿童在巧克力工厂的奇幻遭遇来展开故事情。首先是肥胖男孩奥古斯特斯·格卢普,他因为贪吃巧克力,掉进了千克力糖浆的河流里,被巧克力吸管吸走,宣告了出局。
第二个获得金奖券的孩子维奥莱特·博雷加德为了证明自己是嚼口香糖世界冠军的身份,挑战待旺卡先生正在开发的口香糖,此口香糖一片相当于三顿饭的热量,结果她膨胀成了一颗巨大的蓝色浆果。
在果仁室,有一群专门取果仁的松鼠,它们能完整的取出果仁并分辨出好坏,第三个孩子维露卡·索尔特为了拥有这些松鼠,便冲进了车间,结果被松鼠们当成坏的坚果,扔进了垃圾桶。
在参观巧克力工厂的电视车间时,旺卡让大家观看了用电视机传送巧克力的过程,第四个孩子麦克·蒂维想要当第一个被传送进电视中的人,结果跳进了传送机中,变成了信号微粒。最后一个孩子查理,他在参观过程中抵住了工厂的种种诱惑,最终获得了大奖,成为巧克力工厂的继承人。
探析查理获胜的原因,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必然的联系。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一家7口挤在一家房子中,家里唯一的经济收入来自查理的爸爸,因此查理只能在每年过生日是收到一块巧克力作为生日礼物。
虽然家境贫寒,但一家人从来不抱怨生活。当查理用牙膏盖堆出巧克力工厂时,家人却自责不能给查理更好的条件让他展现才能,正因如此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中,才造就了查理善良正直的性格,为他赢得了巧克力工厂。
而与查理一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威利·旺卡一家。旺卡的父亲是有名的牙科医生,他不允许童年的旺卡吃任何糖果,尤其是巧克力。为了让旺卡有一口健康的牙齿,还让他带上了牙齿矫正器。
因此,即便是万圣节的糖果,都被父亲倒进壁炉,化为灰烬,偶然的机会,旺卡发现了一颗逃过火灾的巧克力,他偷偷放进了嘴里,便爱上了这个味道。他从此开始研究巧克力,并记录下他们的口味差异。可父亲作为一名牙医,始终不允许他从事糖果行业。
威利·旺卡先生长期处于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中不能自拔,他的痛苦一方面来自对本我对糖果的热爱,一方面来自超我对保护牙齿不能吃糖的克制。旺卡因为幼时父亲粗暴野蛮地禁止他吃糖而受到心灵伤害,他未能缓解和父亲之间的水火不容。最终,旺卡便为了梦想选择离家出走。
长大后的旺卡,开办了糖果小屋,让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巧克力销往世界各地,实现了自己本我的快乐。当查理成为最终的幸运儿胜出时,威利嫉妒查理能够拥有家庭的温暖,为此他提出条件,继承巧克力工厂的前提是要与家人分别,想要将把自己的孤独寂寞转嫁给查理。
在影片后半段,在查理的陪同下,旺卡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中,发现家中全是关于旺卡的剪报,原来父亲一直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关注着他,多年的牵挂弥补了旺卡在外流浪时亲情和温情的缺失,亲情得回归最终消除了一直横亘在两人之间的隔阂,使得旺卡完成了自我救赎。
影片的结尾说道:“最后,查理·巴格特得到了一家巧克力工厂,但是威利·旺卡得到了更好的礼物,那就是家人。有一件事可以非常确定,甜美的人生莫过于此。”最甜的不是糖,而是家人的陪伴。
影片一如既往得带有蒂姆·伯顿浓郁的个人色彩。整部影片采用了“寓幻于真的怪诞与现实的融合方式,从情节上来看,此片可分为两个主要场景:一个是查理居住的现实世界,一个是旺卡的巧克力工厂。
工厂外的天地被白雪覆盖,色调以白色灰色为主,看起来毫无生机,而走进工厂之后色彩绚丽,怪诞虚。树上的棒棒糖、粉色的巨大藤条、流直下的巧克力瀑布,郁郁葱葱的口香糖草地,还有满山遍野的牛奶糖,在这组空间意象设置上,哥特式的神秘色彩虽然被消解掉一部分,但还是给人捉摸不透的感觉。
以至于在电影中当威利·旺卡说道:“喜欢我的草地吗?尝尝我的草吧,割一点吧,非常新鲜,非常漂亮的”时,奥古斯特斯·格卢普都不相信这一切是真的,在偷偷尝过味道之后,开始暴饮暴食,最后掉进巧克力河中。
巧克力在电影中实际暗含了一种隐喻,导演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欲望,都浓缩成在巧克力中。在传统意象中,甜食往往代表着美好与甜蜜,而在电影中,蒂姆·伯顿将这种美好无限放大,用巧克力搭建出一座森林,在这个充满诱惑与欲望的甜蜜森林中,有的孩子迷失了,有的孩子则坚持到了最后。
在离奇的情节中向我们展示了贪婪和对欲望的无法控制,也展示出了善良和纯真才是最美好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