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孙思邈:“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还是限量版,所以最为宝贵。过去人们常讲,大医精诚,医者父母心。
手法精准,诚信为本,而且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对待患者,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必不可少。
常言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医生,本职工作就是帮助病人解除痛苦。一个妙方,有时候起死回生,作用强大。
2
明·冯梦龙:“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永远都是头等大事。心情抑郁,心态崩溃,远比肉体上的疼痛严重。
打开心结,祛除烦恼,让阳光照进来,很多毛病就会不药而愈。
苏东坡说,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正气、正义、正德,是一个人的精神脊梁。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很多邪气就像魑魅魍魉,不敢轻易靠近。
坦坦荡荡,你就底气十足;
光明磊落,你就百毒不侵。
3
元·朱丹溪:“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这句话说到底,还是一个“度”的问题。
不论是劳动、活动、运动,还是安闲、舒适、自在,哪种状态都不要太过持久,就像一道菜,吃365天恐怕你也受不了吧。
从医学角度来讲,身体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能“有失偏颇”,积劳成疾往往是一种必然结果。
学会经常调节自己,一张一弛,有情有趣,日子过得不错,身体也会健康,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4
明·陈实功:“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心病还须心药医。
把心里的顾虑重重扫除,把杞人忧天的思想赶走,内在轻松了,病就好治了。
良方,其实都是朴素之物,司空见惯。用对了地方,它就作用强大,立竿见影。
解决问题的根基,就是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
问题弄清楚了,答案就浮出水面。
所谓大医,不再于用了很多名贵药材,开了一堆神奇偏方,他能够妙手回春,就在于他找到了问题是症结所在。
5
清·刘一仁:“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医生的职责是神圣的,一颗大爱之心,天地为证,日月可鉴。
仁心仁术,成就大爱无疆。
治病救人,是严谨的事情,绝对非同寻常。
用药就像用兵作战,用好了旗开得胜,马到成功。用不好折戟沉沙,一败涂地。
想要有本事,就得背后多努力,把自己的专业做到最好,并且不断迭代,精益求精。
6
清·赵濂:“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
打铁还需自身硬。悬壶济世,那是功德无量的大事,滥竽充数,不懂装懂,都是在自造孽。
医生高明的手段,来自长期学习和实践。来不得半点虚假。
俗话说,人命关天。
治病这件事,千万要慎之又慎。
常言道,艺高人胆大。功夫练到家了,才能够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7
清·陈清淳:“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
“医祖”扁鹊说,上医治未病。
在一种疾病刚刚有一点征兆的初期,就火眼金睛地指出来,不让它“泛滥成灾”。
然而,大部分人都是有了不舒服,甚至痛苦难当之际才登门寻医问药。
经过望闻问切,而后慎重地开出药方。病人在药物的调理下,慢慢好转,恢复到健康状态。
如果不改掉坏习惯,迟早会旧病复发。
8
汉·张机:“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中医认为,经络通,为健;气血足,为康。
人在健康的时候,阴平阳秘,五脏和合。
所谓的疾病,都是外来之邪,打破了自身内部的“平衡”。
经过调理,一个人的身体慢慢回到了阴阳和谐,气血通畅的状态,也就重新回到了健康状态。
如果一个人元气充足,就有很强大的自愈能力,偶尔有点“小恙”,不久也会恢复如初。
9
明·裴一中:“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
真正的医者,都是大才。没有博古通今的学识,悲天悯人的品质,近乎仙人的能力,那都是谋财害命。
医者仁心,发自内心的慈悲,融于灵魂的善良,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这是一个神圣的词汇,也是一种高贵的职业。
如果能力不够,那就好好给自己充电,资质达标了,再去开门行医,普度众生。
10
明·倪士奇:“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写文章,讲究意在笔先,先列大纲,然后再谋篇布局,这样才条理分明,脉络清晰。读者一目了然,甘之若饴。
给人看病,也是如此。这件事关乎别人的生命,当然非同小可。
看病用药,就像跟敌人作战,指挥千军万马,合理布局,巧妙安排,才能势如破竹,攻无不克,战无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