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1872-1970),是20世纪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1920年,罗素来到中国,担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1922年,罗素回国著《中国问题》,把中国放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中,怀着对中国文明的深切好感和真诚的希望,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人的沉静智慧、忍耐精神与和平主义,将其视为拯救可能被现代战争毁灭的西方文明的良方。
本文节选罗素《我为什么要研究中国》、《中西文明的对比》、《中国人的性格》三篇文章,来看一位西方人对百年前的中国的深入思考。
01 “中国事务的进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中国问题,即使对于中国以外的任何人都不发生影响,也具有深远的重要性,因为中国人口大约占人类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然而,实际上,全世界都将受到中国事务进展的极大影响,无论好坏,在今后两个世纪内,中国事务的进展将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我为什么要研究中国》
中国具有古老的文明,现在正处于急剧的变化过程中。如果我们期望西方国家与中国的交往富有成效,我们必须停止把我们自己看作一种更高级文明的传教士。或者更糟糕的是,认为中国人是“低级”种族而有权力去压迫剥削和欺骗他们。我不能理解说中国人比我们更低级的任何理由。我想大部分对于中国有任何切实了解的欧洲人,都会有同样的观点。
——《我为什么要研究中国》
02 中国文明拥有“复兴的激情”
假如中国人能自由地吸收我们文明中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而排斥那些他们觉得不好的东西,那么他们将能够在其自身传统中获得一种有机发展,并产生将我们的优点同他们的优点相结合起来的辉煌成就。
——《我为什么要研究中国》
迄今为止中国文明虽然缺少科学,但并没有任何仇视科学的因素,从而,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也就不会像在欧洲碰上教会那样的阻碍力量。我毫不怀疑,如果中国人有一个稳定的政府,并且有足够的资金,那么他们将在今后30年内做出优异的成绩。他们很有可能超过我们,因为他们带有新的热情和复兴的激情。
——《中西文明的对比》
中国人希望向我们学习的不是那些使他们富国强兵的东西,而是那些具有伦理和社会价值的,或者是纯粹学术兴趣的东西。他们对我们的文明绝非不加批判。
——《中西文明的对比》
罗素在中国
03 “中国是我迄今遇到的最好的国家之一”
我认为中国是我迄今遇到的最好的国家之一。我正准备起草一份控诉书,控诉每一个列强。在我离开中国前不久,一个杰出的中国作家劝我谈谈中国人的主要缺点。我犹犹豫豫地提到了三点:贪婪、怯懦、冷漠。说来奇怪,这位作家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承认我的批评是公正的。之后,我们讨论了可能的克服办法。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正直的一个例子,这种正直是中国人最大的美德之一。
——《中国人的性格》
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假如中国人愿意的话,他们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他们希望的只是自由而不是支配。
——《中西文明的对比》
要总结中国人的国民性是不容易的。给外国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很大一部分只是由于这样一个事实:他们保存了一个非工业化的古老文明。在日本人、欧洲和美国的金融业主的压迫下,所有这些可能会消失。他们的艺术正在消失,代替它们的是欧洲二流绘画的粗劣模仿品。
——《中国人的性格》
04 中国文明能“使全世界得到幸福”
中国人,从最高层到最底层,都有一种冷静安详的尊严,即使是欧洲的教育也往往摧毁不掉。从个体到全民,他们并不自我肯定,他们的自豪过于深沉以至于无需自我肯定。他们承认,与外国列强相比,中国在军事上是弱小的,但他们并不认为有效率的杀人是一个国家或个体最重要的品质。
——《中国人的性格》
中国人发现了并且已经实践了数个世纪之久的一种生活方式,如果它能够被全世界所接受,则将使全世界得到幸福。但我们欧洲人却没有这种生活方式。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奋斗、掠夺、无休止的变化,以及不满足和破坏。如果我们不能够学到一些东方的智慧——正是由于那种智慧,我们才藐视它——那么导向破坏的效率只能以毁灭告终。
——《我为什么要研究中国》
我想我能够希望,中国,作为对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回报,将会给我们一些她的伟大宽容与沉思的恬静心灵。
——《中西文明的对比》
罗素在中国
微课推荐
01 20位哲学家醍醐灌顶的生命策略
普通人学习哲学,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上,不断地思索、怀疑、反思······从而组织成自己的哲学,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
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0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20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03 100+部文艺作品的哲思与启示
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