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调其一原文(清平调其一的思想感情)

清平调其一
唐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注 释

  1. 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2. “想”:即像。“花”指牡丹花。“云想”句: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3. “拂”:轻轻擦过。
  4. “槛”:花圃的围栏。
  5. “华”:通“花” 。
  6. 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7. “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8.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出自《穆天子传》(又名《周王游行》,这里以西王母居处来指代仙界,诗人借此暗寓杨贵妃美貌似天仙。
  9. “会向”:即应在。
  10. “瑶台”:也是西王母的居处。

译 文


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不是群玉山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清晖月下的神女。

赏析


  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组诗共三首。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或公元744年(天宝三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沉香亭观赏牡丹花时,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本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诗人首先写道:“云想衣裳花想容。”诗人通过“云”与“衣裳”,“花”与“容”的相似性,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衣着的绚丽轻盈,容颜的娇嫩可人。也可以理解成衣裳像云彩一样轻盈,容颜像花儿一样美丽可人。无论那种解读,诗人都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丰富的联想方法,形象而生动地描写了杨贵妃的富贵及其容颜之美。
  接着写道:“春风拂槛露华浓。” “春风”一词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写自然环境之美,春天的风和煦温暖;二是暗示杨贵妃受到皇帝的恩宠,正是春风得意之时。这一句表面描写了环境之美,其实暗示了杨贵妃春风得意状态。特别是诗人抓住了杨贵妃那似如花儿上沾满了露水一样泽润容颜来突出了内心的骄人之态。可以说,诗人在比喻中兼有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放大了杨贵妃的娇态与“华浓”的美艳,及其高贵身份
  第三句写道:“若非群玉山头见。”诗人把杨贵妃比作天仙。天仙美,本身就是朦胧之美,这样,给人留下了审美想象的空间。这一句是在上面把杨贵妃的玉颜比作花儿的过渡到写人的整体。此时的杨贵妃真有飘飘欲仙之美。
  最后写道:“会向瑶台月下逢。”这一句还是写杨贵妃是天仙。此句与上句是相互联系起来的,一个是“见”,一个是“逢”,都有相遇的意思。二者之前用“若非”与“会向”相连,即是“不是……就是”之意。也就是说,杨贵妃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相逢的神女。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李白 (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他很早就相信喜欢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酒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