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志趣相投的诗句(相互交流共同促进的诗句)

苏轼从常州,润州赈灾归来,已是熙宁七年(1074)六月,知州陈襄(字述古)即将离任。几年来,他们两人不仅政见相同,处理州中大小事务配合黙契,而且情趣相投,经常在湖光山色中诗词唱和,建立了十分深厚的友谊。如今分别,依依难舍。

在一连串的告别与饯别的歌筵酒席上,苏轼满怀离情,写下了一首首惜别的词作:

苏轼《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唯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凤凰山顶的有美堂,他们曾在此留下过多少美好的回忆,今日重来,滋味已是不同往日了。苏轼凭栏远眺,但见湖山绵延,一望千里,由衷地赞叹山水之美确是东南第一!美景本该与良友共赏,可是陈襄即将离去,真令人悲凄难言。他不禁追问:您何时才能重回?然而,陈襄也是身不由己,难以作答,只有默默饮酒而已。

白天在留恋中过去,附近繁华的沙河塘的华灯在夜幕中点亮,别有一番景致。歌台舞榭,箫管声声,夜风中谁在演唱水调大曲?悠扬哀歌声催人泪下。在伤感的对饮中,夜已深,风已静,席散人归,万籁俱寂的钱塘江上,水月交辉,宛如一江碧色琉璃,晶莹澄澈。

人事代谢,稍纵即逝,只有自然常存,永恒不变。

苏轼《菩萨蛮》西湖送述古

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

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

佳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

不用敛双蛾,路人啼更多。

美丽的西湖,他们曾经无数次携手畅游。此时此刻,却显得如此凄凉,秋风瑟瑟雨萧萧,这是挽留行人的最好理由。可是明天的离别依然难免。送别的酒席上,歌女们婉转哀歌,洒下颗颗珠泪。城郊挤满了夹道相送的杭州百姓,他们为贤良的知州离去而洒下的泪水,也与河水一起奔流。

所有的不舍与依恋,都无法改变别离的事实。陈襄启程离开杭州,苏轼一直追送到杭州东北的临平。舟中相别,无限怅惘:

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握别船头,回首远眺,目光越过丛错的群山,凝视隐约呈现的杭州城。几年来同甘共苦的好友陈襄走了,难以言喻的失落感在心头涌起。望中那座美丽繁华,曾给他无限欢愉,而今却显得无此凄凉冷落。有谁能超越情感的支配和折磨?有谁能像临平山上亭亭兀立的古塔,迎来送往,淡然俯视人世的离合悲欢?

今夜,我将独自归去,晚风凄凉,初寒袭人,难以成眠。而你在渐行渐远的孤舟上,也一定独对孤灯,离恨满怀,珠泪盈眶吧。

这一组送别好友的词作,写得情真意切,荡气回肠,语言明净,意境鲜明。尽管苏轼留意词的创作还不过两三年,但是,与传统词作不太相同的新倾向已隐然可见,初露端倪。

我们都知道,在下一个年头,即熙宁八年(1075),苏轼就写出了《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这样的词作,标志着宋词中的豪放派由此正式创立,唐宋词史由此翻开了新的篇章。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