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全文主旨(醉翁亭记中心思想概括)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因坚决维护范仲淹的改革措施,直言敢谏,被政敌诬陷,贬为滁州(今安微滁县)知州。在滁州期间,他寄情山水,写下了著名的《醉翁亭记》,表现他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

《醉翁亭记》表现了欧阳修在这一时期中,思想上反抗环境的压力以及对生活和理想的求索。当政治斗争失败之后,他被排斥到荒僻的滁州,孤独的痛苦,内心愤激的冲动,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使欧阳修处于一种苦闷而又激动的思想境界,《醉翁亭记》就是以自放于山水之乐的闲逸情操,来掩饰他的被压抑的沉郁的心情。这一点,我们从他后来离开滁州时为沈遵所写的《醉翁吟》词中可以领会一二。

沈遵是因游醉翁亭而作琴曲《醉翁吟》三叠,欧阳修感于“有其声而无其辞,乃为辞以赠之”,辞日:始翁之来,兽见而深伏,鸟见而高飞。翁醒而往兮醉而归。朝醒暮醉今无有四时。鸟鸣乐其林,兽出游其蹊,伊喂咽晰于翁前兮醉而不知。有心不能以无情兮,有合必有离。水潺潺兮翁忽去而不顾,山岑岑兮翁复来而几时,风煽娟兮山木落,春年年兮山草菲。嗟我无德于其人兮,有情于山禽与野屎。贤战沈子兮,能写我心而慰彼相思。

这首琴辞,充分表达了他内心的苦闷,他感叹自己无德于人,于是与鸟兽为伍,寄情于山水之间。他当时这种内心冲动,促使他对人生理想的探索在这种孤独的求索之中,求得人生欢乐的答案,这就是与民同乐的思想,而《醉翁亭记》的主旨,就是欧阳修探索人生理想时所作出的回答。

《醉翁亭记》构思精巧,结构严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从“环滁皆山也”至“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写“醉翁亭”得名的由来,肆意地描摹山水相映之美。琅哪山的秀丽风光,山峰林泉,亭台趣事,构成优美的自然境界。如他以“环滁皆山也”五字,概括了群山环抱的滁州的地势特点。接着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那也。”

“尤”字强调“西南诸峰”比滁州其他地方更美,又以“蔚然而深秀”,形容琅哪山中西南诸峰的景色特别秀丽。继而以水声来衬托山色:“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泻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潺潺”与“泻”,生动地描幕山间流水徐缓和急泻而下的动态,从而点出“酿泉”,最后才露出醉翁亭,“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从山间幽静曲折的小路,进而描绘“临于泉上”的“翼然”之亭,对静止的山亭作动态描写。然后笔峰转入对“醉翁”二字的叙述,作者以问答式交代建享及为亭命名的人,“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别有风趣地说明“醉翁”二字的来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命名为醉翁亭的原意,到这里就和盘托出了。二是从“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到“太守醉也”,写出山间朝暮变幻之美和四季变化之美,“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把山中朝暮、四时的自然美写得淋滴尽致。

欧阳修以传神之笔,抒写了山间景色动静对比之美,又从自然美转入对社会人生的赞颂,文中特别写到滁州父老兄弟游山之乐,太守与朋友野宴之乐,太守乐在其中的独乐,汇成一支欢乐的交响曲,不同游客的呼唤欢笑,大自然的鸟鸣水音,组成了一首生活之颂歌,而这时的太守,不再是一个被人遗弃于荒僻山城的孤独者,而是融化于欢乐的人群之中了,这种与民共乐的美感境界,使这篇散文放射出特有的光辉。

三是从“已而夕阳在山”至“庐陵欧阳修也。”写出欧阳修对山水之乐反思所得出的结论,这就是认识到醉翁、太守、欧阳修三位一体,他是最清醒地理解到这种快乐的性质。

人生的喜怒哀乐,无论何时何地都可得到,问题是在于自己如何对待生活,这样一来,他从苦闷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以旷达乐观的心情来对待生活,领悟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普遍欢乐,只有如此,人的思想才不会被功名利禄所左右,才能享受到一种永恒的自然美与人生美。《醉翁亭记》所体现的真实的、富于审美作用的思想,使这篇散文具有永存的价值。

《醉翁亭记》十分讲究语言的艺术美,全文运用了二十一个“也”字,出现于描写山水或人们活动的句尾,产生了变动词词组为名词词组的作用。它们对于文章的结构也有着承转、连缀、递进、呼应、关合的作用,形成了文章的结构美。除此之外,文章围绕一个“乐”字,层层展开描写,语言的凝练精粹,音调的抑扬铿锵,使这篇文章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富有音律的美感。《醉翁亭记》的清新、秀美的艺术风格,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创作实践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