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赏析原文(登岳阳楼的意境及情感)
【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赏析】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
“吴楚”,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一带。
“坼”,读chè。本义为裂开。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戎马”,比喻战事。
“涕”,本义为哭泣,可引申指眼泪。
“泗”,读sì。本义为鼻涕。
安史之乱后的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在好友严武等人的资助下,在成都浣花草堂度过了人生中最为安逸闲适的一段日子。可是随着好友严武等人的相继离世,杜甫的生活便陷入了困境。公元766年,杜甫离开成都,开始了人生最后几年的漂泊。公元767年重阳节,路过夔州时写下了“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一诗。公元768年,来到闻名已久的洞庭湖,登上岳阳楼,临水远眺,身世之悲,家国之慨,涌上心头,成就了这首被称为“盛唐五律第一”的名篇。一年多后,杜甫去世。
在《登高》一诗中,我们分析道:诗人在人生的最后岁月里,已经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个人际遇和帝国危局,变得乐观向上、开朗豁达。可是真的如此吗?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哪能真的放下,去享受余生呢?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此句平铺直叙,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看似起笔平常,却一下将整首诗的情绪拉到最高。而后由喜转悲,一路宣泄而下,充分反映了诗人内心不可化解的沉郁和悲痛。
“吴楚东南坼”,是说居于东南的洞庭湖将吴、楚两地分开。吴、楚两国在春秋后期曾展开对江淮流域控制权的争夺。其实,严格说起来,“吴楚东南坼”若是用来指今天江西省境内的鄱阳湖似乎更为合适些。然而,写诗嘛,我们也不必苛求这些。吴、楚争霸的历史,象征美好与光明的“东南”(例如,“孔雀东南飞”),使得居于其间的洞庭湖别具一种祥和宁静的美。这对于经历过安史之乱(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公元763年2月17日)的诗人而言,是何等的难能可贵。而“乾坤日夜浮”,则是说日月星辰在这浩瀚的洞庭湖中周流不息,仿佛自成一方天地(乾坤)。所以,这是诗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契合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全部想象。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诗人一直处在艰难苦恨、四处漂泊的境地。亲戚朋友早已没有音信来往,贫病交加所幸尚有孤舟可依。本句将诗人一下子带回了现实。尽管如此,初见洞庭湖时震撼与惊喜的余波仍然盖过了“亲朋无一字”给诗人造成的困扰与绝望。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幸好“我”还有这么一艘小舟,能让“我”在这天堂一般的地方悠游泛舟、寄托余生。然而,这不过是通常的理解。或者说,这只是诗人想要表达的一重含义。若是联系到上一联,我们可以想见,本联正是对上一联的进一步说明。在这一处与世隔绝的桃源仙境里(这里的逻辑是:世外桃源必与世隔绝),没有也无须亲朋好友的关爱与问候呀,虽然年老病衰,只要能在这里泛舟,余生足矣!
在《登高》一诗中,诗人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似乎晚年的穷困潦倒、贫病交加让诗人不堪重负。然而读杜甫诗我们必须要明确一点:尽管诗人总是显得那么沉重和愁苦,却依然在失望中暗含着希望,在痛苦中孕育着欢乐,在偏狭处彰显着豁达。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一味消沉下去,他总得拼命说服自己、挣扎着与现实对抗以获得解脱。
所以,“亲朋无一字”,明明反映的是诗人对人情冷暖的失望与怨责,在此却是满满的旷达与释然。“老病有孤舟”明明反映的是诗人孤苦无助的辛酸和凄凉,在此却是满满的庆幸与欣喜。尽管有强颜欢笑的嫌疑。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诗人想到国家多灾多难,黎民百姓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家愁国怨涌上心头,禁不住老泪纵横。如果说在上一联中诗人还勉强宽慰自己,试图变得乐观起来,本联则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伤痛;如果说在上一联中对于个人的际遇诗人还能努力不放在心上,本联则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忧虑;如果说在上一联中诗人有脱离现实,向往自由,希望将残躯余生寄予山水的愿望,本联则以诗人的彻底崩溃宣告了这一幻想的破灭。
杜甫诗少有明快之作,发自内心的感喟与悲伤往往使我们不忍卒读。在本诗中,虽然诗人试图营造一个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美好向往,可现实毕竟冷酷无情,李白式的逸兴遄飞终究不是他能学得来的。如此,理想和现实的激烈冲突便使得本诗具有了一种非比寻常的悲剧美。
【译文】
长听闻洞庭水天下驰名,今登临岳阳楼意兴风发。
分吴楚居福地波光潋滟,浮日月弄乾坤浩瀚无边。
若无亲似无故遗世独立,逝小舟寄余生中心无憾。
凭栏望关山北羯鼓阵阵,哀民生叹国殇涕泪涟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