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登山望烽火全诗(古从军行诗词赏析)
“边塞诗”是形成于汉魏时期,发展于隋朝,兴盛于唐朝的一种诗歌题材。
在《全唐诗》中,边塞诗的数量甚至达到了2000多首。
王昌龄、岑参、高适都是著名的边塞诗人。
唐朝的边塞诗,尤其是盛唐时候的边塞诗大都格调高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边关将士的报国热血。
例如李白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由于盛唐当时国力空前强盛,对上吐蕃、楼兰这些番邦小国大都是战无不胜,所以很多边塞诗读来令人热血沸腾。
但是并不是所有诗人都向往这样征战沙场的生活,毕竟即使是必胜的战争也免不了牺牲。
所以对于穷兵黩武的唐玄宗,很多诗人敢赌不敢言,例如李颀。
他写下了唐朝最与众不同的一首边塞诗,最后14字,说出多少将士的心酸。
这首诗名为《古从军行》,全文如下: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很多人疑惑“从军行”就“从军行”,为何偏偏加了个“古”字。
这便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了,他表面写的是汉代汉武帝的开边,实际却是讽刺唐玄宗的好大喜功,这是典型的借古讽今。
李颀是和王昌龄、高适同时代的诗人,比起李白这些大咖,他也许只能算是二流小诗人,但是他的这首诗却足以撑的上是一流作品,力压众多高手,入选《唐诗三百首》。
要知道王昌龄的《从军行》、李白的《塞上曲》都落选《唐诗三百首》,他的作品却入选了,足见这首诗成就之高。
诗歌一二句写的是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天登上烽火台,观望四方,傍晚的时候牵着马匹到交河边饮水。
这两句除了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外,还有因果关系,士兵们白天“望烽火”正是为了黄昏的“饮马”。
交河位于吐鲁番的西面,也就是当时的边界,士兵们连“饮马”都需要观察敌情,足见双方局势之紧张。
接着的两句是从行人的角度来写,这“行人”也不是我们如今理解的“行人”,而是指作战的将士。
风沙弥漫,漆黑一片,只听到军中巡逻士兵打更的声响,忽然传来一阵幽怨的琵琶声,如泣如诉,闻者伤心。
“公主琵琶”指的是汉代和亲公主刘细君远嫁乌孙诗所弹奏的琵琶曲,王昭君出塞诗,也曾弹奏琵琶,得了“落雁”之名。
无论是刘细君和王昭君都是背井离乡的苦命人,她们的琵琶曲该有多幽怨,可想而知了。
“风沙暗”、“幽怨多”,原本已然是极其凄凉的景象了,但是诗人却觉得不够。
他接下来又从天气上极力刻画边疆环境的恶劣。
茫茫的云雾笼罩着旷野,放眼万里,不见城郭;雨雪霏霏,覆盖了无边的沙漠。
万里无城郭,可见是有多偏僻荒凉,而大漠的无边是众所周知的,可是却被雨雪笼罩了,足见天气之酷寒。
而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连胡雁都是夜夜哀鸣,胡儿也忍不住潸然泪下。
胡雁胡儿都是这边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远离家乡的将士们呢?
也许他们也曾有过班师复员的念头,可是一句“闻道玉门犹被遮”便打消了他们的思归念头。
玉门关是通向西域的必经之路,可是却被阻断了,那么将士们能怎么办?只能奋勇杀敌,否则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这一句同样引用了汉武帝时期的典故。
当年汉武帝派兵攻打大宛,却出师不利,被大宛大败。
当时的将士请求退兵,汉武帝却不肯罢休,甚至命人将玉门关阻断,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
前有追兵,后无退路,士兵们只能拼命死战。
可是他们死战换来的结果是什么呢?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多少的将士埋骨在这边荒之地,可是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什么呢?
只是西域的蒲桃传入汉家罢了。
这是多大的讽刺,无数将士的性命,换来的只是统治者的享受。
诗人用这14字说出了说出多少将士的心酸,读来令人伤感。
全诗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将边关将士的凄惨,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写到了极致,具有极大的讽刺力。
就像《唐风定》所言:音调铿锵,风情澹冶,皆真骨独存,以质胜文,所以高步盛唐,为千秋绝艺。
如此看来,这首二流诗人的一流作品,能力压众多高手,入选《唐诗三百首》,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