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南歌子》
见说东园好,能消北客愁。
虽非吾土且登楼。
行尽江南南岸,此淹留。
短日明枫缬,清霜暗菊球。
流年回首付东流。
凭杖挽回潘鬓,莫教秋。
简注:
东园二句,宋代真州(江苏仪征)的园林。欧阳修作有《真州东园记》,记中有:“名园秋色,能消客愁”的句子。北客,苏轼自黄州移汝州,路经真州北行,故自称北客,北行的迁客。吾土,语见王粲《登楼赋》。短日二句,秋天的日光把枫叶照得明丽如织锦,清冷的秋霜使菊花颜色暗淡,开成球状。凭杖,手持拄杖。潘鬓,语见晋潘岳《秋兴赋》,代指中年头发变白。
词意散绎:
听说东园好风景,能消北客胸中愁。
虽然说不是家乡,我也前往去登楼。
行遍江南南岸数千里,在此地稍作逗留。
秋阳照红枫叶鲜明如织锦,清霜降菊花颜色暗淡开得像绣球。
人生苦短,时光飞逝如同东流水,
持杖观景且开心,莫教白发生满头。
品读:
此词作于元丰七年(1084)初秋,时苏轼离开贬所黄州赴汝州,经筠州,过庐山,过金陵,又路过真州,在此地逗留数日,并与当时的知州袁陟有所交往。此词极有可能就是应袁陟之邀,到真州名胜东园游赏而作的“实录”。
全词的基调就是一个“愁”字。
上片开篇就指明,恩师欧公的文章说,东园美景能消愁。言外之意是他的愁情是从黄州一直延续到现在的。真州暂作逗留,应袁知州之邀,来游东园,消忧解闷。这样写,隐含着对知州袁陟的感激之情,也包含了对恩师欧阳修的怀念。虽非吾土云云,则隐含着他在人生失意时的缕缕乡愁。言短意长,情感复杂,一言难尽,尽在不言中。
下片写秋日景物。作者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两种景物,一是枫叶如丹,鲜明如同织锦;二是霜菊竞开如球状,色彩稍显暗淡。当然,这种暗淡也可能只是自己心中的暗淡而已。枫叶菊花,把东园秋色鲜明地地刻画出来了,景中有情。有了以上铺垫,才有了下文对人生的感慨。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就是想不让白发早早布满自己的头顶,“挽回潘鬓莫教秋”,所以,才拄杖到此名园一游。
这里,作者并非单纯地感喟光阴易逝,他强调的是自己的前半生是在蹉跎无聊中度过的。如此,岂不是更加让他伤感备至么?
附图八幅,东坡《南歌子》词意。
真州东园,东坡画像,枫叶与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