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全文及解释(声律启蒙全文解释白话) 2021年11月01日 13:58:54 • 故事摘抄 前言——《声律启蒙》是清朝进士车万育所做,是古代儿童关于韵律学习的启蒙读物。关于韵律的学习我们今天不需要了,因为不用去作诗,但是此书中包含很多典故和文化内涵,很多典故在古代诗词中反复出现,成为经典。他们就像一颗颗宝石,车万育缀玉连珠,把它们织成一段段珠光闪闪的锦缎,熟悉它们对我们学习古诗词有很大的帮助。而如今关于《声律启蒙》的注解,往往缺少详细的内容,特别是和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今天就帮助孩子们对《声律启蒙》中的成语典故以及文化内涵进行详细解读。 我们先来看第一篇,《一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云对雨,雪对风,在成语里面云和雨往往一起出现,比如“朝云暮雨”、“翻云覆雨”。有个典故叫“巫山云雨”,说的是楚襄王游巫山遇到神女的故事,所以李白有诗云:“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毛泽东也有首词说,“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还有王昌龄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里都是借指自然风光。 风和雪在成语里也是一起出现,如“风花雪月”、“流风回雪”。古诗词中也经常写到风雪,比如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辛弃疾的“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风雪在此借指恶劣的环境。 晚照对晴空,这一句的意境太美了,晚照就是夕阳西下之景,往往不免消极失落之感。但是晚照一词又让人觉得大气磅礴,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气概。怪不得黄霑要在《笑傲江湖》片头曲《沧海一声笑》里用到这个词,“清风笑, 竟惹寂寥,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何其潇洒豪迈,何其英雄气概。“一襟晚照”太爱这个词了。宋代词人王诜的一首词开篇一句“小雨初晴回晚照。”写得也特别有意境。 晴空,这个词与晚照相对,晴空万里,长烟一空让人的心情无比舒畅,特别是秋天的晴空,所以也就有了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古人往往悲秋,刘禹锡却另辟蹊径,热情歌颂秋天的美好,诗人以鹤自喻,卓尔不群。何等高扬的气概。晴空也可以表示夜晚,如白居易写的“晴空星月落池塘”和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其意境各有千秋。 来鸿对去燕,鸿是大雁,燕是家燕。二者都是候鸟,寒来暑往,一年一徙,从不失信,所以古代女子结婚,最重要的彩礼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一只大雁。古人结婚有六道礼仪,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前五次要用到大雁,因为大雁一生只有一个伴侣。 鸿雁,鸿鹄也常常比喻志向远大,而燕雀则比喻目光短浅,所以有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因此来鸿和去燕相对。而我最喜欢的一个词是惊鸿,曹植的洛神赋里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陆游的《沈园》名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相对于鸿雁的意义深沉厚重,小燕子却也能给人欢喜轻快的感觉,常用来歌颂春天的到来,如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也有用燕子表达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如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宿鸟对鸣虫,宿鸟就是归巢栖息的鸟,古人往往用宿鸟反衬漂泊在外的羁旅之情,杜甫在《无家别》一诗写到:“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表达对故土的依恋。鸣虫指能够发声鸣叫的昆虫,古人对鸣虫的关注从先秦就开始了,比如诗经里的《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因为鸣虫和节气有关,也就和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鸣虫除了蟋蟀,还有知了,古人往往用鸣虫借指秋天到来,表达悲秋之感。比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三尺剑,六钧弓。三尺剑就是三尺长的剑,源自刘邦说的一句话,汉代的三尺没有一米,也就是七十公分左右,这句话是刘邦在晚年讨伐叛军时所说,刘邦因在战斗中中箭受伤,医生想医治他却被制止了,刘邦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就是说我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份,提三尺剑而取得天下,这不是天意吗?我的命由上天决定,神医也没有办法。”此后不久,刘邦去世。其实刘邦起兵时是亭长,官虽小,但也不能算普通百姓了,而且能够有一把佩剑也说明和平民是不一样的。在先秦时期,佩戴宝剑一开始是贵族特权,身份的象征,随着冶炼技术的成熟,佩剑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时尚。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剑士比如刺秦王的荆轲,因此三尺剑也用来借指侠客剑客。到了汉代,甚至唐朝很多文人也流行佩剑,比如李白本身就是剑客,写过一首诗叫《侠客行》。汉唐尚武,两宋尚文,所以汉唐文人多佩剑,两宋文人多持扇。杜甫 诗云:“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六钧弓,指特别硬的弓需要很大的力气才能拉开,古时三十斤叫「钧」,六钧需要180斤的力气才能拉开,春秋时,鲁国有个叫颜高的射手,他的弓张满,须用力六钧。在先秦,射箭属于六艺之一,六艺有礼、乐、射、御、书、数,是上学时必学的科目,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是射箭高手据说孔子每次射箭,看的人都围成了一堵墙。六钧弓用来比喻力气很大的勇士。 岭北对江东,这是地理方位,因为我国有着明显的地理分界,所以东南西北有着不同的叫法,比如塞北,江南,而这里的岭北,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秦岭以北,一说是五岭以北。江东就是长江的东面,长江不是自西向东流吗?应该只有江南江北,怎么会有江东江西呢?是因为长江在江西九江到南京那一段方向发生了改变,自西南向东北流,所以长江两边就叫江东江西,或者叫江左江右。但是这里的江西和现在的江西省不是一个概念。江东和江左在古诗词里尝尝出现,比如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人间和天上相对,地上凡人向往天上的世界,从嫦娥奔月的故事到今天的太空探索,天上是人类非常向往的世界,所有最美好的东西都认为是天上的,比如巧夺天工,浑然天成,连好听歌曲都是天上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当然相对于民间百姓,皇宫里的生活也就被称为天上。所以南唐后主投降后,有词说“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以此抒发投降后今非昔比的失落郁闷之情。 清暑殿是真实存在的宫殿,是晋孝武帝所建,因为夏天酷暑之际,也常常有清风徐来,故称之为清暑殿,可悲的是因为晋孝武帝对他的妃子张贵人酒后开了个玩笑,以你年纪,早该被废了,我喜欢年轻的,结果没想到却被张贵人在清暑殿里,活活闷死了。可见玩笑不能随便开。 广寒宫不是真实存在的宫殿,广寒宫又叫蟾宫、月宫,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对月亮上的宫殿的称呼。广寒宫中住有嫦娥、玉兔和吴刚。还有一种传说,唐明皇游月宫的时候就看到宫殿上写着这三个字。 两岸晓烟杨柳绿,杨柳和杏树这两种植物的文化意义极其丰富,杨柳是一个情意绵绵的意象,古人一看到杨柳就会很伤感,特别是春天,这里要注意的一件事,古人说的杨和柳都是指的柳树。杨柳就是柳树,和我们今天的没有什么关系。古人说的杨树也是柳树的一种,叫做蒲柳,比如有个成语百步穿杨里说的其实就是柳树。那么为什么柳树的文化意义这么丰富,首先要从谐音说起,柳和留谐音,所以常常比喻离别,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表现了对恋人的思念。 其实这种比喻早在诗经里就有了,比如诗经采薇里说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因此古人也常常折柳送别,而柳絮常常飘忽不定的特性,也常常比喻愁绪,如贺铸的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古人在春天触景生情,特别是河岸两边大片的柳树刚刚冒出新绿,远远望去如烟似雾。 一园春雨杏花红,杏花杏树在传统文化里也有着特殊含义。春秋时期孔子在杏坛讲学,自此杏坛便代指教育界。三国时期有个叫董奉的医生为人看病不收钱,仅仅给他种几棵杏树就可以。自此,人们用杏林称赞医生,在唐代考中进士的还要举行杏园探花宴。到了宋代,探花成了科举考试第三名的代称。 杏花,在古人诗歌里常常描绘春天景象,特别是下雨时的春天,比如,杜牧的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沾衣欲湿杏花雨,春面不寒杨柳风。春天的雨叫杏花雨。古人喜欢用杏花装点家居和庭院,所以就有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也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的另外一种写法就是:“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风霜比喻旅途上或生活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也写作饱经风霜。从斑白的两鬓体现出来。所以饱经风霜的人必定是常年漂泊在外的人,和后面的途次早行之客对应。途次就是在旅途中的意思。在旅途中的游子饱经风霜,早早起来赶路,更加体现了古人漂泊之苦。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两鬓风霜,是明指,常常用来指旅人。一蓑烟雨,则是暗指,常常用来指渔翁,这是古诗词里约定俗成的用法。这句一蓑烟雨让我想到张志和的《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一个悠闲自得,逍遥自在。一蓑烟雨又让我想到苏轼的《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好一个旷达洒脱!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