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录(曾国藩最励志的句子)

晚清重臣曾国藩,出身于湘乡一个普通的耕读家庭,但是却凭借着自己的勤勉和自律,创立湘军,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翰林庶吉士,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在曾国藩给家人、朋友等人的书信中,我们能感受到这平常家书中的真知良言。我们在其中撷取了7句精彩的劝诫,希望能给大家的人生带来一些慰藉和激励。

【原文】

“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致诸弟·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解读】

多结交一些和自己意趣相投的人,让他们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我们不仅可以向他们学习,还可以在遇到困难,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从他们那里获得力量;也可以在迷茫的时候,拨开层层迷雾,慢慢看清方向。

曾国藩来到京城的前几年,认识了一些良师益友,其中一位就是镜海先生(唐鉴,湖南善化人),他教会曾国藩读书之法,并将自己的著作送给曾。后来太平军打到湖南时,也是这位镜海先生在咸丰皇帝面前举荐曾国藩组建团练。

三人行,必有我师”。

【原文】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致诸弟·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解读】

不止是读书人,所有想要有所作为的人,都离不开这三点。

有志,就是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目标是我们在大海上航行的灯塔,也是我们的星夜兼程时的北极星。大家不要以为目标就一定得是宏图大志,我们想要成为一个幸福的平凡人也可以算是一种人生追求。“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就是要有见地、有格局。曾国藩说,“有识”就是要知道学问是无穷尽的,而不能因为自己一点点成绩就满足,否则就会像井底之蛙那样浅陋无知。

有恒,我们在专注目标、扩充见识的基础上,还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因为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有持续的进益,从而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目标。“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原文】

“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致沅弟·咸丰八年三月初六日》)

【解读】

曾国藩在湘乡为母守丧之际,通过自省发现自己身上的两个缺点:长傲、多言。

长傲,也就是傲慢,一旦我们沾染了傲慢的坏毛病,就会在举手投足之间都流露出对他们的不屑。我们有时候说人“拿鼻孔瞧人”,便是说这个人太过倨傲。我们无论在社交还是学习里,都可能会被自己的傲慢遮蔽双眼。

有一个成语叫做“言多必失”。不知道你有没有出现过“嘴巴比脑子快”,然后懊恼不已的情况。不经思考地表达观念,很容易给人留下轻浮不厚实的印象。

孔子教导子张:“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闻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也是在告诫我们谨慎而言、小心而行,这样能减少他人的怨尤。

【原文】

“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致沅弟·咸丰十一年四月初三日》)

【解读】

我们有时在一件事上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但是最后还是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这时我们会陷入沮丧甚至绝望中。

但是曾国藩说,一件事的成败,尤其是一件大事的成败,不仅仅是靠着我们这些人为,往往还要看“天意”如何。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迷信,说是曾国藩信命。而是因为一件事的发展,会有很多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我们不能忽略掉那些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诸葛司马在子午谷的决战,原本是司马懿的绝境,却被一场大雨扭转了战局。

我们要更加洒脱地看待成败得失。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原文】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谕纪泽纪鸿·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

【解读】

我们常常听别人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曾国藩又加了一条:“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们对于人的气质和本性一直是没有信心的。但是,书本就灌注了先贤大家的智慧和履历,通过他们写的文字,我们可以让这些人的经历在我们身上重新复活,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改变自己的认知,从而由内而外改变气质。

曾国藩在另一封家书中写道:“吾好读《庄子》,以其豁达足益人胸襟也”,他就相信,《庄子》可以让我们的胸襟更加开阔豁达。

多读书、读好书,让我们有限的人生生发出无限的可能性。

【原文】

“吾辈所最宜畏惧敬慎者,第一则以方寸为严师。”(《致沅弟·同治二年四月十六日》)

【解读】

不要欺骗我们自己的本心,而应当让本心成为我们的“严师”。

无愧于心,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我们在很多时候,要在利益和内心之间做选择。有多少人经得起金圣叹的追问:“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露白葭苍而外,有一美人。试问夫子动心否夫?”

当我们想要做一些“不妥”的事情时,不妨停下来问问我们的内心,问问他是不是觉得我们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内心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分寸、什么是原则、什么是进退。

举头三尺有神明,神明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自己的心里。

【原文】

“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谕纪鸿·同治五年正月十八日》)

【解读】

重要的事情都可能会有瓶颈,如果我们能够咬住牙关,只要跨过了瓶颈期,眼前就会出现“一片”坦途。

曾国藩的孩子曾纪鸿,为了练字在临摹字帖,但是只不过十来天就抱怨没有什么效果。曾国藩教导他应该勤勉努力,“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并告诉他自己年轻时候是如何习字读书,比如自己在临摹《岳麓寺碑》时,历时八年,临摹超过千张纸。

学习或者处事的逻辑都逃不过“由易到难,再由难到易,循环往复”的过程,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往往热情饱满,但是慢慢就会遇到艰难,从而逐步磨灭了斗志。但是,如果我们不努力将这层难关击穿打破,我们就很难再有进益。

一如攀登泰山,到了中间那段陡坡,往往会让人觉得难以坚持,但是只有熬过这一段,我们才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