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一直被用来比喻女子的容颜,女子貌美,常会被形容“面若桃花”或“艳若桃李”。几乎毫无争议,美人本就该和桃花相媲美,春秋时著名的美人息夫人,别名就叫作桃花夫人。
之所以以桃花喻美人,不仅仅是因为桃花外形美,还因为它那种独特的浪漫气息。在香草美人的遥远年代,一入了春,山坡上,泉水边,还有大户人家的后花园中,大片大片的粉色绽放出令人窒息的美。这就不奇怪为什么很多古装剧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热恋的男女在桃花林中海誓山盟,人面桃花,花香怡人。
所以,桃花一直以来是文人墨客喜爱吟咏的对象。在诗词中,有关桃花的诗词数不胜数。如“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帘外开仍旧”等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是把桃花的美融进人们心目中理想国之中,“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可以想象其意境,把桃花的美诠释得淋漓尽致。
桃花不仅可以比喻美人,还蕴含着浪漫美好氛围,还是爱情的象征。人们常说桃花运,就是因为桃花能给人带来爱情的机遇。有了桃花的祝福,相信你会很快拥有你自己的爱情。所以,它的花语是爱情的俘虏。
此等美好的花,中国历史上,首先用桃花比喻美人等美好寓意的就是出自于《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诗的意思是:“茂盛桃树嫩枝芽,开着鲜艳粉红花。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茂盛桃树嫩枝芽,桃子结得肥又大。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美满。茂盛桃树嫩枝芽,叶子浓密有光华。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人幸福。”
《周南·桃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一般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通篇以桃花起兴,以桃花喻美人,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全诗语言精练优美,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复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第一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把年轻女子比喻成桃花,桃花的绚丽多彩体现女子对于这次婚姻很是满意,笑开了花。把美丽的女子比喻成桃花更加形象地地将女子的美丽给展现在读者的脑海里。女子为何会对此次婚姻很满意?是因为女子愿意加到这家去,说明女子的梦中情人在这儿。
第二章“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桃树果实累累,桃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儿孙满堂。
第三章“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歌咏桃花的“其叶蓁蓁”,以桃树上结满硕大的果实体现家中儿孙满堂,吉祥之兆。这一章描述出了我们中国古代多子多孙为幸福家庭的象征。
在传统文学当中,植物的“结子”往往是和“叶”有关的,枝叶茂密,结子丰硕,像杜牧有“绿叶成荫子满枝”的诗句。华与实在古典文学当中是对立的两方,一般情况下“华艳者鲜实”,而古人往往重实而轻华。但既然“桃花”这种意象有“华实”统一的特性,自然就会被文学作品所歌咏了。
这首诗,层层递进,先是写花,灼灼其华,花的美;然后说果,有蕡其实,果实硕大。再说叶,其叶蓁蓁,树叶繁茂。这是有递进关系的。以花的灿烂,比喻这个婚姻现实的美好。用硕大的果实,来比喻这场婚姻会多子多福。
这首诗,默默的读几遍,然后展开想象的画卷,你会看到千年前,在那桃花盛开的时候,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千年的风从那片“灼灼”的桃林中穿过,摇曳着艳丽的桃花,婀娜着多姿的桃枝,似乎有醉人的馨香随风破卷,扑面而来。但你分不清这是什么香,因为你仔细去看,在桃花丛中,隐约着一个款款移动的女子,少女的清香与花香混揉在一起,这是快乐的味道。
于是,吟诵《桃夭》,不喝也醉了。清姚际恒评论此诗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自古,漂亮的女子总是受到超常的宠爱,文学更是不吝字墨,推波助澜。无论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还是“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读起来,总不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更意浓神近,耐人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