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战争残酷的诗句(句句揭露战争的残酷)
战争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如果说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还不如说是制造战争。
同类动物之间也有争斗,但它们一般不会以消灭对方为目的,而且不使用武器,只要一方认输争斗就结束了。
只有人类才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大规模杀伤同类,即使战败投降的俘虏也会遭到无情屠杀,人类之间的战争最为残酷。
战争给人类社会造成深重的灾难,因而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把战争作为重要主题。
中国从最早的诗歌作品《诗经》开始,以战争为题材的诗篇就层出不穷。
这些诗篇有的从正面描写战争环境的艰苦,“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有的直观展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
有的赞诵从军将士视死如归的豪迈情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凉州词》)。
还有的诗篇不直接写战争,而是通过写征夫思妇的离别之情,从侧面反映战争的无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
这是戍守边塞的士兵绵绵不尽又无可奈何的思乡之情。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闺怨》
这是独守空房的妻子思念丈夫,希望随着月光照进远在边塞的军营,去和丈夫会面。作者婉转地表达了对战争造成夫妻别离的不满。
这些诗篇,都只是从某一个方面来反映战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唐代非著名诗人陈陶,对战争有独特的感受,他写了四首反映战争的《陇西行》,其中第二首写得最好,入选《唐诗三百首》,从而使他有资格与唐代诗坛的巨擘们,留下一张合影。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首诗以汉代名将李陵率领5000精锐士兵抗击匈奴全军覆没的史实为背景,用类似电影蒙太奇手法,展示了一系列战争图景。
由于这首诗本身具有鲜明的画面感,因而我们几乎可以用四幅画面来诠释这首诗。
第一幅:将士们奋不顾身,英勇杀敌,与敌人进行紧张激烈地搏斗。
第二幅:战斗结束,双方士兵大量死亡,尸体横七竖八躺在沙漠里,血流成河,5000名汉军士兵几乎全部死亡。
第三幅:时光流逝,风沙无情,汉军士兵的尸体已经腐化为累累白骨,逐渐被风沙掩埋。
第四幅:士兵远在家乡的妻子,多年没有丈夫的消息,天真地以为丈夫还活着,在睡梦中,丈夫回来了,他们又重新过起男耕女织的生活,她的嘴角甚至露出了笑容。
这四幅画面叠加起来,既有空间的变换,也有时间的推移,既正面展现士兵的英勇,又无情揭露了战争的残酷,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而这首诗最能打动人的,关键是后面两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古代通讯不发达,人们要想知道远在异乡亲人的消息,只能靠书信。而交通的落后又使通信要滞后好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人们思念的亲人杳无音信,无可奈何之际,往往寄托于梦境,在梦中和亲人交流。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怨》
女主人公好不容易在梦中和远方的丈夫相会,却被树上黄莺鸟的叫声吵醒,气得她把黄莺鸟打跑了。
其实这个女主人公还是幸运的,因为她至少还有梦。如果连梦也没有,该是多么悲哀。
要见除非梦,梦回总是虚。
梦虽虚,犹兀自暂时节相聚,近新来和梦无。 ——【仙侣】后庭花·一升金缕词
这位女主人公急切地想在梦中和亲人相见,可是却连梦也做不成。
在陈陶的这首《陇西行》里,丈夫早已在千里之外化为一堆白骨,可是妻子却不知道,仍然痴痴地做梦与其相会。这两幅画面的强烈对比,制造了凝重的悲剧气氛,深深地震撼了读者的心。
这种对战争的无声控诉,比那些直接描写战争、谴责战争的文字更加有力,更能使读者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只要是情感正常,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的读者,一读到这首诗,无不潸然泪下。
陈陶,一个生卒年不详,并不为人熟悉的诗人,屡试不第,终身布衣,长期在岭南隐居。他可能没有到过边塞,更不可能目睹过战争场面。但我们可以断定,他是一个具有浓重人文情怀的人,他尊重生命价值,向往和平安宁的生活。他把史实、想象和生活场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对战争产生强烈的憎恨情绪,对人民产生深切的同情。这种艺术效果,如果仅仅凭借才气,是做不到的。
1931年,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根据杜甫《新婚别》和这首《陇西行》的诗意,创作了京剧《春闺梦》,表达了人民反对军阀混战,渴望和平的共同心理。
这首诗,作为战争题材最好的作品,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最后,让我们再来轻轻地默诵一遍这首诗,让诗中女主人公做了千年的美梦延续下去吧。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