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苏轼原文(洞仙歌咏柳苏轼赏析)
《洞仙歌》
(北宋)苏轼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这首《洞仙歌·冰肌玉骨》,是苏轼的著名词作之一,描述了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和他的爱妃花蕊夫人夏夜摩河池上纳凉的情景,在艳羡、赞美中寄寓着作者自身深沉的人生感慨。
词之前,苏轼写有一个简短的序言,讲述了创作这首词的背景与由来——
“余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序中说得很清楚,这首词仅头两句是孟昶所作,其余内容都是苏轼原创——或者说“续作”。
词首句“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形容花蕊夫人的美洁,不同寻常,虽天气大热,肌肤上也没有沾染任何不洁之物。犹如庄子笔下藐姑射之山那个“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的神女,让人称羡。“水殿风来暗香满”,这暗香源自何处?是美人的脂粉香、室外的花香抑或香炉之熏?作者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朦朦胧胧之中,读者的嗅觉结合视觉,一点暗香与冰肌玉骨的美女构成了令人心醉的整体。“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是词中名句,孟昶与花蕊夫人的欢情时刻,人无心赏月,月有意看人。“人未寝,攲枕钗横鬓乱。”有人说是曲笔描绘男女欢情,不过周汝昌先生认为这里也只是写尽天热难眠而已,如果看作男女之欢就俗了。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既然睡不着,就起床吧,携入出户,夏夜绝静,繁星点点,天空中时有流星穿过,天地之广阔景象就在这一动一静之间得以呈现,何等之良辰美景啊!“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夜已深沉,但依旧暑气逼人,只看见月光稍减和北斗垂柄。“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在暑热中盼望着凉爽的秋风能早日吹来,殊不知,西风到来之际,流年也就在那风中暗自飘逝了!这最后的点睛之笔,寄托了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深沉思索与无尽感喟。
从历史来看,当年孟昶居帝王之位,花蕊夫人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可谓揽尽人生之欢。然而到头来终究抵不过命运无常:后蜀被灭,孟昶降宋,郁郁而终(一说被宋太祖毒杀);花蕊夫人则先是被宋太祖赵匡胤霸占,后又因为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有不利于赵匡胤弟弟赵光义的说法,而最终命丧于后者箭下,香消玉殒……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在苏轼看来,绝世美景也好、如花美眷也罢,终将随着流年而一去不返,只有当年那弯曾经窥见过美景与美女的淡淡的月儿,依然悬挂在永恒的天空,见证着人世间流年偷换,映衬着生死之间的欢愉和易逝。
这首词的思想尽管多少有些消沉,但就艺术面而言,清空灵隽,语意高妙,想象奇特,波澜起伏,读来十分令人神往,堪称古今续作诗词中的“神作”。仅凭幼年模糊记忆中的两句词,就能敷衍而成这样的一首传世佳作,苏轼笔力之高,实在不能不让后人深自叹服。